阳气的有和无,是生与死的分野。
人之衰老,是逐渐变冷的过程,就像宇宙的热寂。
西方统计发现,现代人的整体体温呈逐渐下降趋势。中医统计也发现,阳虚患者占大部分。很多人居寒地,饮寒食冷,熬夜,于是,从慢性长期疲惫,发展到手脚冰冷。
阳气足,身体的自愈能力就强。艾灸治病原理是:从特定的位置向体内注入热量,给身体自愈机制供能,促使阴阳调和。实热者,不宜艾灸。
学医不懂经络,则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开口动手便错。
经络是气血的通路。气血多寡,经络通堵,形成万千病象。学习时,头脑中的中医思维体系应如此架构。
诊疗时的思维流程,是上述过程的反演:透过万千病象,分析出经络气血的异常态势,再借用针灸砭石或者诸药物的性味归经,来排兵布阵。医者的方案和患者的气血态势,要构成一太极。才能补虚泻实纠偏。
《伤寒杂病论》中的方证相应,把这个思维流程模块化了,让诊疗更快捷。但遇到疑难病症,还得回到基础思维流程中,用经络理论来推导病证成因,思考解决之法,调整方药。
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一名有完整中医知识架构的医者。
临床中,我见过阴虚发展成阴阳两虚的、见过阳虚发展成阴阳两虚的案例。但没见过阴虚发展成纯阳虚的、以及阳虚发展成纯阴虚的案例。因此重新制图如下,正确与否,日后观察。
血虚,发展为阴虚。治阴虚,必先滋阴,然后补血。
气虚,发展为阳虚。治阳虚,必先温阳,然后补气。
养生之道:上虚下实(头清目明,脚暖),上敏下敦(上体轻灵,下盘稳健)。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牛马。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
医学古籍作者和技术传播者,都有救世之心。正因其公诸于世,才能流传百世。
缪刺法原则:“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林师提到缪刺法背后的原理是胚胎发育学:受精卵以神阙穴为中心来进行分化,向两端先演化出左手和右脚,再演化出右手和左脚。这种X型交错方向就是缪刺法的源起。(但我看到的胚胎学,是受精后26天出现上肢肢芽,受精后27-28天出现下肢肢芽,并不是交叉发育的。哪个为真?大脑对运动的支配,大体也呈现X型交错。)
6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