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气和谷气,合为宗气。肾气(也称元气)推动宗气,在外为卫气,在内为营气。卫气是免疫力。营气输送营养,运走代谢废物。
灸,最重要的是热力,不是艾的药性。远红外灯等现代工具更方便长时间热敷。
俞募治疗法是身体后面和正面的穴位配合来治病。
原络治疗法是表经和里经的穴位配合来治病。
毒热易消,阴寒难化。极热证,貌似可怕,实则易治。极寒证,貌似平缓,实则凶险。
肾之耳鸣,为低频音。肝之耳鸣,为高频音。
左侧肢体失用,病在心肝。右侧肢体失用,病在脾胃。
上热下寒者,真寒假热者,先刺风池、风府二穴,再用桂枝汤或四逆汤调和阴阳,能避免治疗中出现的上火症状。
使用热药的三种方式:
1、纯寒轻证,用理中汤、建中汤,守护中焦脾胃。2、纯寒重证,用附子干姜甚至硫磺极速除寒。3、阳气外越,阴阳隔离者,用封髓丹(黄柏,甘草,砂仁),聚拢阳气,引火归元。
华佗医术属于脏腑五行派,仲景是六经辨证,方证相应。
咽喉痛,有寒证,也有热证。热证用银翘散。寒证则多为少阴病,脉微细,肾阳不足,根据病之轻重,依次选用甘草汤,桔梗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或者四逆汤等附子剂。
肾为先天之本,补肾阳用关元>气海>涌泉。
脾为后天之本,补脾阳用食窦>中脘>足三里。
为危重患者诊脉,必诊太溪脉和冲阳脉,此脉若存,则脾肾之根本尚在,保命无忧。
夏秋之交灸关元。
癌末患者或病危患者,先用灸法固守真阳。
人体缺少阳气能量,就会出现阴疽、见鬼或被鬼邪附体的现象。
被鬼附身,先麻醉,长灸巨阙和石门穴,再喝姜附汤,五天可愈。
鬼压床,灸上脘穴和巨阙穴。补足心气,即可除邪。
眼内障有五色,称为五风内障,白内障仅为其一。脾肾两虚,温补之,并治风。
眼疾,有虚实之分。虚证多由肝血虚引起。实证是眼中水液过多,根源在肾。
寒性便秘,用粉剂。组方:少量大黄、厚朴、枳实、肉苁蓉、当归、火麻仁。体虚者,肉苁蓉加量。早晚各7茶勺。大便通畅后,逐日减量。
脉大而昏睡谵语,定非实热。当用姜附。脉大而无根,为阳浮于外的虚症,禁用寒凉。
大灸后,灸足三里或逆经刺足三里,以引热下行,避免上火。艾灸时或灸后容易上火,轻者用沙参麦冬汤,重者用封髓丹预防。
身体对温度变化很敏感,夏天怕热冬天怕冷,基本都是寒性体质。灸食窦穴。
午后发热,是阴虚,水不足,应灸关元穴,补肾阳,增强水液调节能力。
女49,男56,更年期。潮热,灸关元穴。
绕脐痛的原因,多是小肠套叠,为寒证。当隔盐灸神阙穴,并服用附子粳米汤;如果只是肚脐痛,则灸正后方的命门穴。
三焦相当于组织间及脏腑表面包裹的脂肪层,也包括淋巴系统。当淋巴系统出问题,灸其募穴石门穴。
涌泉穴接地气,肩井穴接天气。涌泉穴可以把能量往下沉,肩井穴可以把能量往上引。浮阳外越,头热脚冷,则灸涌泉或吴茱萸粉贴在涌泉穴上。
久居湿地,寒湿下注所致的下肢水肿,灸或针三阴交、阴陵泉、地机穴。也可以针灸足三里、承山穴和涌泉穴。
气滞,上焦气滞用膻中穴,中焦气滞用中脘穴,下焦气滞用气海穴。疝气就可以灸气海。
下腹部按压,松软无力者为肾气虚,老的快。紧实有弹性者,肾气足,衰老慢。
心绞痛,针天突、巨阙、关元。之后疼痛会集中在背后第十椎下,针之。
小孩七八岁还不会说话,是心气不足,灸巨阙穴。
各种神智问题,无论是见鬼、鬼附体、还是胡言乱语,时昏时醒,必用巨阙穴。
脏会章门,脾募章门。腑会中脘,胃募中脘。中脘和章门穴,温脏腑,健脾胃,补气血,作用巨大。
午后发热和潮热,灸中脘穴。
膏肓穴痛,即可在膏肓穴处放血,还可灸中府穴。
足三里,补胃气第一大穴,治重症必用。可减少第二次中风的发生几率。
脸色泛黑,为毒气入肝,灸肝俞穴。
脸色黧黑,为水液不调,灸肾腧穴。
背部大通灸,补全身脏腑阳气。配合逆经针刺足三里,引热下行。
风寒湿所致的腰痛,灸腰俞穴。
眼睛与头后的脑空穴,前后对应。眼疾时,脑空穴、目窗穴、前顶穴会压痛。
风寒所致的面瘫治疗:葛根汤。灸地仓穴。针刺听宫、翳风、颊车、下关。
阳虚严重的病人,四逆汤,硫磺。酌情选用。
附子走窜全身经络,能治全身痛。
全身都痛的患者,用姜附汤或四逆汤,效果好。
全真丹:高良姜、干姜、吴茱萸、附子、青皮、陈皮。热药行气,醒脾健脾,大补脾阳。
5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