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课前作业《扁鹊心书》命关穴 By雅3 富元博
命关(食窦)
【命关】位置
(1)命关二穴,在肋下宛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扁鹊心书》扁鹊灸法)
(2)食窦,即命关,在中府下六寸。(《扁鹊心书》周身各穴)
(3)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中医大脑-学习大脑-针灸-穴位)
[问题]扁鹊心书中有两处提到了命关穴的位置,其中在扁鹊灸法中提到的位置与传统经络的食窦穴位置明显不同,并且在网络上也查到了根据这一描述所标注的命关穴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图1:命关穴位位置(基于《扁鹊心书》扁鹊灸法)
图2:命关穴位位置(基于《扁鹊心书》周身各穴、中医大脑、传统经络位置)
1、【脾疟】
凡疟病由于暑月多吃冰水冷物,伤其脾胃,久而生痰,古今议论皆差,或指暑邪,或分六经,或云邪崇,皆谬说也。但只有脾胃之分,胃疟易治,脾疟难调。或初起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乃阳明证也。清脾饮、截疟丹皆可。若二三日一发,或午后发,绵延不止者,乃脾疟也。此证若作寻常治之,误人不少。正法当服全真、草神、四神等丹,若困重日久,肌肤渐瘦,饮食减少,此为最重,可灸左命关百壮,自愈。穷人艰于服药,只灸命关亦可愈。凡久疟止灸命关,下火便愈,实秘法也。(脾疟原属正虚,治得其法,应手即愈,而世人竟尚柴胡,攻多补少,不知元气既虚,又拔其本,以致耽延时日,变端百出,先生灸法,实可宗主。)
2、【汗后发噫】
由于脾肾虚弱,冷气上奔也,服姜附汤、来复丹。(此症当是发呃,若噫证无死人之理,观后二案可见。)
3、【休息痢】
痢因暑月食冷,及湿热太过,损伤脾胃而致。若伤气则成白痢,服如圣饼、全真丹、金液丹亦可;若伤血则成赤痢,服阿胶丸、黄芩芍药汤。初起腹痛者,亦服如圣饼,下积血而愈,此其轻者也;若下五色鱼脑,延绵日久,饮食不进者,此休息痢也,最重,不早治,十日半月,害人性命。
治法∶先灸命关二百壮,服草神丹、霹雳汤三日便愈,过服寒凉下药必死。
4、【暴注】
凡人腹下有水声,当即服丹药,不然变脾泄,害人最速。暴注之病,由暑月食生冷太过,损其脾气,故暴注下泄,不早治,三五日泻脱元气。方书多作寻常治之,河间又以为火,用凉药,每害人性命。
治法,当服金液丹、草神丹、霹雳汤、姜附汤皆可,若危笃者,灸命关二百壮可保,若灸迟则肠开洞泄而死。
5、【痞闷】
凡饮食冷物太过,脾胃被伤,则心下作痞,此为易治,宜全真丹一服全好,大抵伤胃则胸满,伤脾则腹胀。
腹胀者易治,宜草神丹、金液、全真、来复等皆可服,寒甚者姜附汤。此证庸医多用下药,致一时变生,腹大水肿,急灸命关二百壮,以保性命,迟则难救。
6、【黑疸】
由于脾肾二经,纵酒贪色则伤肾,寒饮则伤脾,故两目遍身皆黄黑色,小便赤少,时时肠鸣,四肢困倦,饮食减少,六脉弦紧,乃成肾痨。急灸命关三百壮,服草神丹、延寿丹而愈,若服凉药必死。
7、【中风人气虚中满】
此由脾肾虚惫不能运化,故心腹胀满,又气不足,故行动则胸高而喘。切不可服利气及通快药,令人气愈虚,传为脾病,不可救矣。宜金液丹、全真丹,一月方愈。重者,灸命关、关元二百壮。
8、【脾劳】
人因饮食失节,或吐泻、服凉药致脾气受伤,令人面黄肌瘦,四肢困倦,不思饮食,久则肌肉瘦尽,骨立而死。急灸命关二百壮,服草神、金液,甚者必灸关元。
9、【噎病】
肺喜暖而恶寒,若寒气入肺或生冷所伤,又为庸医下凉药冰脱肺气,成膈噎病。觉喉中如物塞,汤水不能下,急灸命关二百壮,自然肺气下降而愈。
10、【暑月伤食泄泻】
凡暑月饮食生冷太过,伤人六腑。伤胃则注下暴泄;伤脾则滑泄,米谷不化;伤大肠则泻白,肠中痛,皆宜服金液丹、霹雳汤,三日而愈。不愈则成脾泄,急灸神阙百壮。(神阙恐是命关之误。)《难经》虽言五泄,不传治法,凡一应泄泻,皆根据此法治之。
11、【臌胀】
此病之源,与水肿同,皆因脾气虚衰而致,或因他病攻损胃气致难运化,而肿大如鼓也。病本易治,皆由方书多用利药,病患又喜于速效,以致轻者变重,重者变危,甚致害人。
黄帝正法∶先灸命关百壮,固住脾气,灸至五十壮,便觉小便长,气下降。再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五日内便安。服金液丹、草神丹,减后,只许吃白粥,或羊肉汁泡蒸饼食之。瘥后常服全真丹、来复丹。凡臌胀脉弦紧易治,沉细难痊。
12、【心痛】
皆由郁火停痰而作,饮食生冷填于阳明、太阴分野,亦能作病,宜全真丹。若胃口寒甚,全真丹或姜附汤不愈,灸中脘七十壮。若脾心痛发而欲死,六脉尚有者,急灸左命关五十壮而苏,内服来复丹,荜澄茄散。若时痛时止,吐清水者,乃蛔攻心包络也,服安虫散。若卒心痛,六脉沉微,汗出不止,爪甲青,足冷过膝,乃真心痛也,不治。
13、【两胁连心痛】
此证由忧思恼怒,饮食生冷,醉饱入房,损其脾气,又伤肝气,故两胁作痛。庸医再用寒凉药,重伤其脾,致变大病,成中满、番胃而死。或因恼怒伤肝,又加青陈皮、枳壳实等重削其肝,致令四肢羸瘦,不进饮食而死。治之正法,若重者,六脉微弱,羸瘦,少饮食,此脾气将脱,急灸左命关二百壮,固住脾气则不死,后服金液、全真、来复等丹及荜澄茄散随证用之,自愈。
14、【呕吐反胃】
凡饮食失节,冷物伤脾,胃虽纳受,而脾不能运,故作吐,宜二圣散、草神丹,或金液丹。若伤之最重,再兼六欲七情有损者,则饮蓄于中焦,令人朝食暮吐,名曰番胃,乃脾气太虚,不能健运也,治迟则伤人。若用攻克,重伤元气立死,须灸左命关二百壮,服草神丹而愈,若服他药则不救。
15、【着恼病】
此证方书多不载,人莫能辨,或先富后贫,先贵后贱,及暴忧暴怒,皆伤人五脏。多思则伤脾,多忧则伤肺,多怒则伤肝,多欲则伤心,至于忧时加食则伤胃。方书虽载内因,不立方法,后人遇此皆如虚证治之,损人性命。其证若伤肝脾则泄泻不止,伤胃则昏不省人事,伤肾则成痨瘵,伤肝则失血筋挛,伤肺则咯血吐痰,伤心则颠冒,当先服姜附汤以散邪,后服金液丹以保脾胃,再详其证而灸之。若脾虚灸中府穴各二百壮,肾虚灸关元穴三百壮,二经若实,自然不死。后服延寿丹,或多服金液丹而愈,凉药服多,重损元气则死。
16、【水肿】
此证由脾胃素弱,为饮食冷物所伤,或因病服攻克凉药,损伤脾气,致不能通行水道,故流入四肢百骸,令人遍身浮肿,小便反涩,大便反泄,此病最重,世医皆用利水消肿之药,乃速其毙也。
治法∶先灸命关二百壮,服延寿丹、金液丹,或草神丹,甚者姜附汤,五七日病减,小便长,大便实或润,能饮食为效。唯吃白粥,一月后,吃饼面无妨,须常服金液丹,来复丹,永瘥。若曾服芫花、大戟通利之药,损其元气或元气已脱则不可治,虽灸亦无用矣。若灸后疮中出水或虽服丹药而小便不通,皆真元已脱,不可治也,脉弦大者易治,沉细者难痊。
17、【虚劳】
此病由七情六欲,损伤脾肾,早尚易治,迟则难愈,必用火灸,方得回生。若用温平药及黄芪建中、鳖甲饮之类,皆无益于病,反伤元气。其证始则困倦少食,额上时时汗出,或自盗汗,口干咳嗽,四肢常冷,渐至咳吐鲜血,或咯血多痰,盖肾脉上贯肝隔,入肺中,肾既虚损,不能上荣于肺,故有是病,治法当同阴证治之。先于关元灸二百壮,以固肾气,后服保命延寿丹,或钟乳粉,服三五两,其病减半,一月全安。若服知、柏、地黄、当归之属,重伤脾肾,是促其死也,切忌房事。然此病须早灸,迟则无益,丹药亦不受矣,服之反发热烦,乃真脱故也,若童男女得此病,乃胎秉怯弱,宜终身在家,若出嫁犯房事,再发必死。
18、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
19、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20、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21、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22、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口、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23、黄胆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24、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
25、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26、两胁连心痛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27、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28、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
29、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