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课后读“素问_奇病论篇第四十七”收获

素问_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

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帝曰:有病庞然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 我这次课收获最大的是知道怎么在“中医大脑里找寻自己想要的书”。真的读了这篇资料,让我明白了消渴是怎样形成的。和西医的病因病机完全不同。我和我的合作伙伴是开诊所的,他是西医出生,我是中医出生,他没有读黄帝内经,所以他称之为糖尿病,没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他论述的病因是血液里糖多了,检查仪器就是血糖仪,血糖仪数值高于3.9-6.1mol/L就叫糖尿病。病因病机就是血液里糖过高了,从嘴里摄入过多的糖和胰腺分泌胰岛素过少或者胰胰不工作了,是遗传病。后来我就问他,那血糖仪测量同一个手指,为什么先后顺序不一样测不是同一滴血得到的数值却不一样,使用的治疗方法就是打胰岛素代替胰腺工作,和口服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所谓的长期吃药治疗,越吃后遗症就越大,甚至会引起不同的并发症。而中医看问题的方法不一样,首先病因是”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人体的水液少了,才会出现口干,木和土,土和水,都是相克关系,它们是一个相互关系,是一个整体,不是单一的哪个脏腑的问题才会导致消渴的,所以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证不一样,治法不一样。所以消渴总病因是个阴虚的结果,往往用滋阴生津的药物起到的效果比西医好得多。这些理论和宝贝都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是我个人愚见,读黄帝内经还不熟,看到这篇我才由感而发。我们要传承中医,发扬倪师精神,跟着林大栋老师一起学习中医

4个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