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壽丹,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2. 遂與保命延壽丹十粒服之,夜間小便約去二升,五更覺飢。二次又服十五粒,點左命關穴,灸二百壯。五日後,大便下白膿五七塊,半月全安。
3. 久患脾瘧,灸命關五百壯。
4. 黃黑疸,灸命關二百壯。
5. 婦人產後腹脹水腫,灸命關百壯、臍下三百壯。
6. 命關二穴在脅下宛中,舉臂取之,對中脘向乳三角取之。
7. 此穴屬脾,又名食竇穴,能接脾臟真氣,治三十六種脾病。凡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氣,灸此穴二三百壯,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屬脾者並皆治之。蓋脾為五臟之母,後天之本,屬土,生長萬物者也。若脾氣在,雖病甚不至死,此法試之極驗。
8. 一傷寒太陰證,身涼足冷過節,六脈弦緊,發黃紫斑,多吐涎沫,發燥熱,噫氣,急灸關元、命關各三百壯。
9. 傷寒惟此二證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乾口燥為少陰,腹滿自利為太陰,余皆歸入陽證條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證若不早灸關元以救腎氣,灸命關以固脾氣,則難保性命。
10. 一水腫膨脹、小便不通,氣喘不臥,此乃脾氣大損也,急灸命關二百壯,以救脾氣,再灸關元三百壯,以扶腎水,自運消矣。
11. 一脾泄注下,乃脾腎氣損,二三日能損人性命,亦灸命關、關元各二百壯。
12. 一休息痢下五色膿者,乃脾氣損也,半月間則損人性命,亦灸命關、關元各三百壯。
13. 一瘧疾乃冷物積滯而成,不過十口、半月自愈。若延綿不絕乃成脾瘧,氣虛也,久則元氣脫盡而死,灸中脘及左命關各百壯。
14. 一黃疸眼目及遍身皆黃,小便赤色,乃冷物傷脾所致,灸左命關一百壯,忌服涼藥。若兼黑疸乃房勞傷腎,再灸命關三百壯。
15. 一番胃,食已即吐,乃飲食失節,脾氣損也,灸命關三百壯。(命關當作命門)
16. 一脅痛不止乃飲食傷脾,灸左命關一百壯。
17. 一兩脅連心痛乃恚怒傷肝脾腎三經,灸左命關二百壯,關元三百壯。
18. 暑月發燥熱,乃冷物傷脾胃腎氣所致,灸命關二百壯。或心膈脹悶作疼,灸左命關五十壯。若作中暑服涼藥即死矣。
19. 一脾病致黑色痿黃,飲食少進,灸左命關五十壯。或兼黧色,乃損腎也,再灸關元二百壯。
20. —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腎氣衰,灸左命關、關元各二百壯。
21.—人傷寒至八日,脈大而緊,發黃,生紫斑,噫氣,足指冷至腳面,此太陰證也,最重難治。為灸命關五十壯、關元二百壯,服金液丹、鍾乳粉,四日汗出而愈。
22.一人患傷寒至六日,脈弦緊,身發黃,自汗,亦太陰證也。先服金液丹,點命關穴。病人不肯灸,傷寒唯太陰、少陰二證死人最速,若不早灸,雖服藥無效。不信,至九日瀉血而死。
23. 一人病傷寒至六日,微發黃,一醫與茵陳湯。次日,更深黃色,遍身如梔子,此太陰證誤服涼藥而致肝木侮脾。余為灸命關五十壯,服金液丹而愈。
24. 一人每日四五遍出汗,灸關元穴亦不止,乃房事後,飲冷傷脾氣,復灸左命關百壯而愈。
25. 水腫:此證由脾胃素弱,為飲食冷物所傷,或因病服攻克涼藥,損傷脾氣,致不能通行水道,故流入四肢百骸,令人遍身浮腫,小便反澀,大便反泄,此病最重,世醫皆用利水消腫之藥,乃速其斃也。治法:先灸命關二百壯,服延壽丹、金液丹,或草神丹,甚者姜附湯,五七日病減,小便長,大便實或潤,能飲食為效。唯吃白粥,一月後,吃餅面無妨,須常服金液丹,來復丹,永瘥。若曾服芫花、大戟通利之藥,損其元氣或元氣已脫則不可治,雖灸亦無用矣。若灸後瘡中出水或雖服丹藥而小便不通,皆真元已脫,不可治也,脈弦大者易治,沉細者難痊。
26. 臌脹:黃帝正法:先灸命關百壯,固住脾氣,灸至五十壯,便覺小便長,氣下降。再灸關元三百壯,以保腎氣,五日內便安。
27. 一人因飲冷酒吃生菜成泄瀉,服寒涼藥,反傷脾氣,致腹脹。命灸關元三百壯,當日小便長,有下氣,又服保元丹半斤,十日即愈,再服全真丹永不發矣。
28. 暴注:治法,當服金液丹、草神丹、霹靂湯、姜附湯皆可,若危篤者,灸命關二百壯可保,若灸遲則腸開洞泄而死。
29. 一人患暴注,因憂思傷脾也,服金液丹、霹靂湯不效,蓋傷之深耳。灸命關二百壯,大便始長,服草神丹而愈。
30. 休息痢:治法:先灸命關二百壯,服草神丹、霹靂湯三日便愈,過服寒涼下藥必死。
31. 一人病休息痢已半年,元氣將脫,六脈將絕,十分危篤。余為灸命關三百壯,關元三百壯,六脈已平,痢已止,兩脅刺痛,再服草神丹、霹靂湯方愈,一月後大便二日一次矣。
32.一人病休息痢,余令灸命關二百壯病愈。二日,變泄下,一時五七次,令服霹靂湯二服,立止。後四肢浮腫,乃脾虛欲成水脹也,又灸關元二百壯,服金液丹十兩,一月而愈。
33.嘔吐反胃:凡飲食失節,冷物傷脾,胃雖納受,而脾不能運,故作吐,宜二聖散、草神丹,或金液丹。若傷之最重,再兼六慾七情有損者,則飲蓄於中焦,令人朝食暮吐,名曰番胃,乃脾氣太虛,不能健運也,治遲則傷人。若用攻克,重傷元氣立死,須灸左命關二百壯,服草神丹而愈,若服他藥則不救。
34. 痞悶:凡飲食冷物太過,脾胃被傷,則心下作痞,此為易治,宜全真丹一服全好,大抵傷胃則胸滿,傷脾則腹脹。腹脹者易治,宜草神丹、金液、全真、來復等皆可服,寒甚者姜附湯。此證庸醫多用下藥,致一時變生,腹大水腫,急灸命關二百壯,以保性命,遲則難救。
35. 一小兒食生杏致傷脾,脹悶欲死,灸左命關二十壯即愈,又服全真丹五十丸。
36. 兩脅連心痛:此證由憂思惱怒,飲食生冷,醉飽入房,損其脾氣,又傷肝氣,故兩脅作痛。庸醫再用寒涼藥,重傷其脾,致變大病,成中滿、番胃而死。或因惱怒傷肝,又加青陳皮、枳殼實等重削其肝,致令四肢羸瘦,不進飲食而死。治之正法,若重者,六脈微弱,羸瘦,少飲食,此脾氣將脫,急灸左命關二百壯,固住脾氣則不死,後服金液、全真、來復等丹及蓽澄茄散隨證用之,自愈。
37.一人年十五,因大憂大惱,卻轉脾虛,庸醫用五苓散及青皮、枳殼等藥,遂致飲食不進,胸中作悶。余令灸命關二百壯,飲食漸進,灸關元五百壯,服姜附湯一二劑,金液丹二斤方愈,方書混作勞損,用溫平小藥誤人不少,悲夫!
38. 風人氣虛中滿:此由脾腎虛憊不能運化,故心腹脹滿,又氣不足,故行動則胸高而喘。切不可服利氣及通快藥,令人氣愈虛,傳為脾病,不可救矣。宜金液丹、全真丹,一月方愈。重者,灸命關、關元二百壯。
39. 脾瘧:凡瘧病由於暑月多吃冰水冷物,傷其脾胃,久而生痰,古今議論皆差,或指暑邪,或分六經,或云邪崇,皆謬說也。但只有脾胃之分,胃瘧易治,脾瘧難調。或初起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乃陽明證也。清脾飲、截瘧丹皆可。若二三日一發,或午後發,綿延不止者,乃脾瘧也。此證若作尋常治之,誤人不少。正法當服全真、草神、四神等丹,若困重日久,肌膚漸瘦,飲食減少,此為最重,可灸左命關百壯,自愈。窮人艱於服藥,只灸命關亦可愈。凡久瘧止灸命關,下火便愈,實秘法也。
40. 一人病瘧月餘,發熱未退,一醫與白虎湯,熱愈甚。余曰:公病脾氣大虛,而服寒涼,恐傷脾胃。病人云:不服涼藥,熱何時得退。余曰:《內經》云瘧之始發,其寒也,烈火不能止;其熱也,冰水不能遏。當是時,良工不能措其手,且扶元氣,待其自衰。公元氣大虛,服涼劑退火,吾恐熱未去,而元氣脫矣。因為之灸命關,才五七壯,脅中有氣下降,三十壯全愈。
41. 心痛:皆由鬱火停痰而作,飲食生冷填於陽明、太陰分野,亦能作病,宜全真丹。若胃口寒甚,全真丹或姜附湯不愈,灸中脘七十壯。若脾心痛發而欲死,六脈尚有者,急灸左命關五十壯而蘇,內服來復丹,蓽澄茄散。若時痛時止,吐清水者,乃蛔攻心包絡也,服安蟲散。若卒心痛,六脈沉微,汗出不止,爪甲青,足冷過膝,乃真心痛也,不治。
42. 黑疸:由於脾腎二經,縱酒貪色則傷腎,寒飲則傷脾,故兩目遍身皆黃黑色,小便赤少,時時腸鳴,四肢困倦,飲食減少,六脈弦緊,乃成腎癆。急灸命關三百壯,服草神丹、延壽丹而愈,若服涼藥必死。
43. 噎病:肺喜暖而惡寒,若寒氣入肺或生冷所傷,又為庸醫下涼藥冰脫肺氣,成膈噎病。覺喉中如物塞,湯水不能下,急灸命關二百壯,自然肺氣下降而愈。
44. 脾勞:人因飲食失節,或吐瀉、服涼藥致脾氣受傷,令人面黃肌瘦,四肢困倦,不思飲食,久則肌肉瘦盡,骨立而死。急灸命關二百壯,服草神、金液,甚者必灸關元。
45. 老人便滑:凡人年少,過食生冷硬物麵食,致冷氣積而不流,至晚年脾氣一虛,則脅下如水聲,有水氣則大便隨下而不禁,可服四神丹、姜附湯,甚者灸命關穴。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