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_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笔记:这章主要讲述了人应顺四季而养生,春季宜晚睡早起,缩短睡眠时间,多运动,用无欲以养情志,如反之则伤肝,夏季必易受寒之病,夏季应晚睡早起,心情开朗多喜,当汗则汗,如反之则心脏受损,秋季必生咳病,往来寒热,秋天人当早睡早起,保持情志安静,缓和外在秋日的肃杀之气,目神内敛,少言寡欲,秋日肃杀平缓,使肺气清和,如违反则肺伤,肺气受损,当时不病,到了冬天必生下痢,饮食入胃即下泻,营养必无法吸收完全。冬天阳气潜藏地下深处,人们应早睡晚起,等日头出来再起床,精神上也应如地下阳气般藏之,隐匿不出,,在居住环境上宜避寒就温暖之地,汗不出皮肤,不过度运动流汗伤身。如违反,则必伤肾,春季来临时,必生骨病,故四肢麻木,冰冷不忍,使新陈代谢减弱。四季与天地阴阳之道,为宇宙万物生长之本源,故于春夏二季养足阳气,秋冬二季来养内脏,收存之营养,此为根本之法,故能与万物一样,顺应环境变化而得其成长之道,反逆之则必跟坏烂而死,所以阴阳四季之变化也就是万物消长之规律,人违背自然法则,则必生病,所以圣人不治已病之事,乃治未病之事,不治天下已乱之事,求治于未乱之事,凡病已生成,再给予治,,就如同临渴而掘井取水,打仗时方去铸兵器一样,已经晚了。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笔记:这篇主要讲述了,不仅寒能在五脏之间移转,热也能在五脏之间移转,肾之寒会转移入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必生痈肿及短气,脾会将寒气传给肝脏,会造成人体肿胀且痉挛不已,肝之寒会移入心脏,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心之寒,如传入肺,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必饮一杯水,尿出两杯水,此必死不止,肺之寒会易入肾脏,造成病人涌水,所谓涌水就是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客居大肠中,流动快时必长鸣不已,好像皮带中包着水浆一样的病。脾之热转入肝时,则有易惊且流鼻血的症状,肝若移热心脏,病人必死,心脏移热肺,造成中膈过热,消渴而多饮,肺之热移肾,就会有筋柔且无力状,若肾之热转移至脾脏,脾脏湿气无法运化,肠下痢,若子宫移热膀胱,令人尿血且膀胱胀满,
如果膀胱的热转移进入小肠必使肠受阻,而大便不通,使人口部溃烂,若是小肠之热转入大肠,造成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而淤阻在子宫中。
若是大肠的热转移入胃中,令人饮食多而消瘦,胃热转入胆中,胆热入脑中,会造成病人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出现鼻血的现象,令人视物不明,以上所有的病症都是因为经脉之气无法正常运行,发生气逆而造成的。
素问_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精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已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精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精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脏俞五十穴。
腑俞七十二穴
热俞五十九穴
水俞五十七穴
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中(月吕)两傍各五,凡十穴。
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
两髀厌分中二穴。
犊鼻二穴。
耳中多所闻二穴。
眉本二穴。
完骨二穴。
顶中央一穴。
枕骨二穴。
上关二穴。
大迎二穴。
下关二穴。
天柱二穴。
巨虚上下廉四穴。
曲牙二穴。
天突一穴。
天府二穴。
天牖二穴。
扶突二穴。
天窗二穴。
肩解二穴。
关元一穴。
委阳二穴。
肩贞二穴。
喑门一穴。
齐一穴。
胸俞十二穴。
背俞二穴。
膺俞十二穴。
分肉二穴。
踝上横二穴。
阴阳蹻四穴。
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盛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帝乃避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笔记:此篇主要讲述了人的气穴有365处,对应一年有365日,孙络是最微细血管汇合,此为病邪所入之处,也是营气与卫气流通之处,一旦病邪居此,会使营卫无法流通而滞留,血停着不动向外会产生热证,入内,会使人呼吸浅短,应立刻放血,使营卫能够流通,也就是只要发现淤血的血络即可放血,不需要考虑属于哪条经络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