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与气论解
一、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解:以上所述:上古之人冶病使用祝由之术转移病者精神、改变脏腑气机错乱的状态,让自己调整到一个最佳的健康状态。药物、针刺及砭石反而取不到一个好的疗效,其因:上古之人居于禽兽之间,体型多健壮发达,心无杂念、起居合乎自然之法,恬淡于世,故病邪无法入里,药物、针石对其作用不大;然而当今之人心存杂念,烦事居多忧患成疾,内伤其五藏,外因劳作不当伤其外形,又不按照自然法规生存,逆四时之变而伤其内外,本来小病之候反而加重,大病之候反而至其死亡,故祝由之术不能凑效也。
二、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解:饮食入胃,食物的营养生化为精气精液,先由脾气散布精气和精液于五藏,再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在膀胱气化的作用下清气不断上升,输布于五藏及全身,顺应四时、合于五藏阴阳,随时间正常运转。
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解:以上讲的是味、气、形、精之间的传化关系,比较难以理解,绕口。其含义是讲气由精所化,形以味补之、气充之,味过则形伤气亦伤,气过则精伤,五藏形气虚者,以温补以气;五藏精液不足者,补之以味。
四、灵枢-经脉第十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解:以上表述的的我的形成与生长之始,两神相搏畏之精,精之所化而为人。
总结:众观所述,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亦分为有形之精和无形之精,精化气、气伤精,有精亦有气,合乎阴阳平衡则各有所益,反之则各有所害。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