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嗣要语》
尽万物而观之.山无不草木.地无不黍稷.人无不生育.要之得其养耳.得其养.则硗者肥.瘠者沃.草木何惧乎不蕃.黍稷何惧乎不秀.夫人亦由是也.苟形质强壮.而嗜欲无节.人之不免虚衰.赋禀怯薄.而摄养有道.终 ....尚可以力转移.于人之身.岂无所用其术哉.桥乃不惭愚昧.积以平日所闻.缙绅方士之说.质诸古今名家论议.着为调理精血.直指真源.男女服药三论.阴阳虚实四图.合用方法.三十五道.附录经验秘方.号曰广嗣要语.精切晓明.纤芥非隐.信此以行.将见天下无不可父之男.无不可母之女.而螽斯之应.比屋皆然矣.
《广嗣要语》经验秘方,无论男女,通过阴阳虚实辩证,调理精血,直指真源,让天下男人都能做父亲,女人都能有孩子,像螽斯一样,满屋子都有人。
《医效秘传》
、阴病、阳虚、阴虚之候。名表里者,是明其在表、在里、或在半表半里之间。度虚实者,是度其表虚、里虚、表实、里实之病耳。知标本者,欲知其一经之中,而有标病、本病之类也。诚能若是,可谓知其要矣。既知其要,则 ...、温毒之类也。分其经者,是分其阳经、阴经、直中之类。审其症者,是审其阳症、阴症、表症、里症、虚症、实症、寒症、热症之原。察其脉者,是察其有力、无力、及浮、沈、迟、数、弦、滑之类也。识阴阳者,谓识其阳病。
《医校秘传》曰,阳虚,阴虚要分辨表,里,虚,实,半表半里症,区分标病和本病,观察脉象的有力,无力,浮,沉,迟,数,弦,滑。
《何氏虚劳心传》
,皆非所论于血因火燥致虚之症。夫火之所以燥者,水虚无以制之也,故经曰∶一水不能胜五火。五火者,五志之火也;一水者,肾中真阴之水,即精也。人生全盛之数,前后止二十余年耳!故丹溪引日月之盈亏,以为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王节斋亦以为阴虚成病,十之八九,阳虚成病,百无一二。盖以节欲少,纵欲者多耳!夫人但知纵欲劳精,孰知阴精日损,饮食无味,转劳转虚,脉从内变,色不外华,其为病也。在肾则为腰脊腿胫酸软,或攸隐而 ...。至若虚劳症,是因肾水真阴虚热,水不摄火,火因上炎,而致面赤唇红,口鼻出血,齿痛、齿浮、齿衄,种种上焦虚热之症,虽亦龙火上炎,与浮阳上泛不同,纵有下部恶寒足冷,此因虚火上升所致,非真阳衰而然,故小便必黄赤 ...,经期不准,或闭绝不行,成此病者甚多,多由郁火所蒸而致。方书之言虚劳,皆言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混同立治。是以学人,漫无指归。不知气虚者,面目无神,语言轻微,四肢无力,脉来微弱;阳虚者,体冷畏寒,手足逆 ...冷,溺清溏泄,脉沉小迟,可投温补。故谓虚劳之,可服参、 受补者,为可治,气虚阳虚之症也;虚劳之不能服参 不受补者,为不可治,血虚、阴虚之症也。虽血脱有补气之法,此指卒暴失血,素非血虚之人。如新产症之类。
《何氏虚劳心传》要点,名家都说阳虚病少,百无一二。阴虚病多,十之八九。表现为脉象和容貌,如腰膝酸软,面,唇红,口鼻出血,齿痛,齿松,下肢寒,脚冷,小便黄,经期不准,闭经,要与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区分,虚者服参受补,不受补为血虚,阴虚。
《伤寒总病论》
中暑之疾也。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庞曰∶四时之中,有寒暑燥湿风火相搏 ...,先知脏腑经络受病之所,可举万全。粗工不思晓,令五脏六腑血气离守,迨至不救,又何言哉。庞曰∶阴阳虚盛者,非谓分尺寸也。荣卫者,表阳也。肠胃者,里阴也。寒毒争于荣卫之中,必发热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甚 ...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冷,谓阳虚阴盛也,可汗之则愈,若误下则死也。若寒毒相搏于荣卫之内,而阳盛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热气盛而入里,热毒居肠胃之中,水液为之干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必 ...蒸蒸发热而躁,甚则谵语。其脉浮滑而数,或洪实,或汗后脉虽迟,按之有力,外证已不恶寒,腹满而喘,此皆为阳盛阴虚,当下之则愈,若误汗则死也。仲景载三等阳明,是阳盛阴虚证矣。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庞曰∶《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裂,无扰乎阳。又云∶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以严寒冬令,为杀厉之气也。故君子善知摄生,当严寒之时,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驰荷重,劳房之人
《伤寒总病论》中暑病也有寒热,虚实之分。体寒者,阳虚阴盛。更有阴阳虚盛的表阳症和里阴症。表阳症为发热恶寒,尺脉和寸脉浮,大,重者喜喝温水。再严重者为里阴症则,表现为便秘,谵语,洪脉。所以养生之人一定要驱寒保暖,以防夏病。
《医学读书记》
,盖为此也。尤君在泾,读书好古士也,而肆其力于医,于轩岐以下诸书,靡昕夕寒暑,穿穴几遍,而以己意条贯之。其间凡有所得,笔之于书,日月既多,卷帙略定。辨五行之生克,察四气之温严,审人事之阴阳虚实,与夫药性 ...方尽与之,忽然不见,后遂能生死人,其说近于鬼物,其人不可再得;而其传淳于意也,谓得禁方于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脉书五色诊病,是多读书而通于意者。扁鹊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如淳于意者斯可矣。尤君之学不知
《医学读书记》尤君作为一个故事人物有待考证,包括扁鹊洞观人体五脏都要抱着质疑的态度,唯有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如淳于其一样真实为人治病,传播中医思想,是我辈的信仰和前行的模范。
《外科正宗》
,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淆以法则微至疥癣,亦所不遗。而论之下从以注,见阴阳虚实之元委也;方之下括以四语,见君臣佐使之调停也;图形之后,又缀以疮名十律,见病不可猜、药石之不可乱投也。他若针灸、若炮炼
《外科正宗》古人的外科分类也有总论,歌诀,区分点,无论大小的病,有阴阳虚实的区分,用药君臣佐使的解释,配图后还有注意事项。读到这些我只有佩服,赞叹。感叹自己的浅薄,也坚定了自己学好中医的信念。
《发背对口治诀论》
偏重而切治,则效可立见也。自是,凡治此证必辨其位之左右、上下,色之赤白、深浅,脉之浮沉、迟速,以审其经络腑脏窍穴之所系,与夫阴阳虚实、淫郁燥湿之所归,而复参之天时,相其地宜,以制五行生克之用。取古人
《发背对口治决论》中医外科经典告诉我,治疮要观察病人疮口情况,脉搏情况,思考部位与经络脏腑的关系,以及阴阳虚实,淫邪燥湿的原因和天地时节,五行相克相生的辩证在考虑用药。对比之今人的抗生素,外敷药,切开引流,等方法,我作为医院工作者,深感惭愧。
《医法圆通》
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阴阳二字,万变万化。在上有在上之阴阳实据,在中有在中之阴阳实据,在下有在下之阴阳实据
《医法圆通》古人再次强调治病,不能认方,也不能认药,贵在辩别阴阳虚实的变化证据。
2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