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 课前预习
1、 眼淚與鼻涕產生的原理。
帝曰:✎ 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藏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
2、 這一篇是一個說明如何養生抗老的重要篇章,揭櫫人類生命的保養和天地自然的相應關係,提出了陰陽、五行、腧穴的相關道理,而在保全性命的過程中,針刺是一個重要的方法,所以在本篇中也提出了鍼道五要及針刺心法,更進一步說明針刺和虛實之間的關係。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鍼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
3、 本篇是說明病脈的虛實,舉出了不同的病症的治療方法,同時也和虛實之間的關係來結合說明,探討脈象及針刺的手法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藏皆如此
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4、 論痛,是在討論不同體質的人對針刺、艾灸、中藥的耐受度。有的人比較怕痛,有的人比較不怕痛,有的人比較怕艾灸燒,有的人比較不怕艾灸燒等,他們的生理特徵都不一樣。
耐痛的人的生理特徵: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耐艾灸燒燒的人的生理特徵:骨強、皮膚黑,不耐艾灸燒燒的人的生理特徵:肉堅、皮膚薄。不同人受傷,有的容易好、有的不容易好,其主要關鍵是在於個人身體的寒熱。耐毒的人的生理特徵:骨大、胃厚、肥、皮膚黑。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5、 這一篇的內容主要就是談到有關陽明病的相關問題。同時說明足陽明經之病嚴重時的表現及其原因探討。
足陽明經病怕木音的原因。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6、 本篇特別以太陰病和陽明病同時列出作比較,太陰和陽明二經都是在脾胃上面表現的,中州有病,可別為陰陽、分論寒熱、重在氣血不同。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藏則ä滿閉塞,下為泄,久為腸澼。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