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与猪苓汤辩(结业论文)~221临证1班陈凯平

五苓散与猪苓汤辩(结业论文)

(一)五苓散

 [原文]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

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

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伤寒论》)

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伤寒论》)

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

7.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

8.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

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猪苓12克 泽泻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不运湿,气化不行,水湿停滞,头痛发热,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白厚,脉象浮者;又治吐利,泄泻,水肿,身重等证。

分析:本方所治诸证,属于脾不运湿,气化不行,水湿停滞所致。《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据此,脾的功能之一是为胃行其津液,汉为三焦水道之机括。今因脾不运湿,气化不行,水湿停滞,于是产生诸证。脾不能输转津液上承,故烦渴饮水;脾既不能为胃散精,则所饮之水停蓄于胃而上逆,故水入即吐;肾与膀胱气化不行,水道为之壅滞,故小便不利。至于吐利、泄泻、水肿、身重等证,亦是脾不运湿,水湿停滞为患。

治法:运脾除湿,化气行水法。

方义:脾不运湿,气化不行,水湿为患,法当运脾除湿,化气行水,俾水液能正常运行,则诸证可愈。故方用白术健脾除湿,输转脾津,运化水湿。而水之能化为气,全赖命火的蒸动。今脾得白术的健运,虽能输转津液,若下焦的气化不利,水液仍然不能正常地运行。故用桂枝以温命门之火,釜底加薪,一则助膀胱气化,一则助脾气蒸腾,使水津得肾阳的蒸动而能运行。再用二苓、泽泻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道畅通无阻。由此可知,用白术健脾除湿,目的在于恢复脾的正常功能,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苓泽的甘淡利水,目的在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水液之能升能降,则有赖于桂枝的温阳化气作用,此先升后降之理,与《内经》的理论是符合的。

参考:1.此方所治,不仅小便不利一证常用,仲景亦用此方治吐泻。其证多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升降失调。本方有输转升降之功,故能用。

2.《金匮·痰饮篇》“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巅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瘦人不应有水,今证见脐下悸,是水动于下;吐涎沫,是水逆于中;头巅眩,是水逆于上,是水泛三焦之象,故用本方治疗。

3.本方亦可治泄泻。泻属肠道病,小肠主泌别汁,小肠不能泌别清浊,遂腹泻。小肠之所以不能泌别清浊,当责脾不运湿,故用本方分利转输则愈。

4.水肿:水肿多由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所致,此方有化气行水之功,故能治。

5.身重疼痛,小便不利者,可用本方。身重为湿滞肌肉证象。脾主肌肉,脾为湿困,故肌肉烦疼而重;小便不利,是气化不行,水道被阻之象。用本方运脾除湿,化气行水,则水道通而小便利,水湿去而重痛除。

6.忍精不泄,流入窍隧而患白浊者,用本方导浊。

7.《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鼻流清涕,是水液失调证象,多见于阳气不足之人,用本方温阳化气行水,颇为对证。

8.《张氏医通》:“五苓散能分水去湿,胸中有停饮,及小儿吐欲作痫,五苓散最妙,以中有桂,辛温能散肝脾之结耳”。张氏指出水邪留滞可以作痫,值得深思。

9.《类聚方广义》:“此方治眼患,略似苓桂术甘汤,而彼以心下悸、心下逆满、胸胁支满、上冲等证为目的;此以发热消渴、目多眵泪,小便不利为目的,二方俱以利小便为治也”。此段提出了两点:第一,眼患有因水邪上干为患的机理。第二,提出了与苓桂术甘汤治眼患的鉴别诊断。

10.本方亦治:“饮水过多,心下坚痞,咳逆倚息,汤药不下”之证。水邪犯肺而咳喘,只须利其小便,使水去而咳喘自平。充分体现治病求本的原则。

11.黄疸,湿盛者,茵陈汤下。

12.尿毒症,出现水入即吐的,用此方每可获效。美尼尔氏综合征,兼见水入即吐者,始有效(马华俊)。这里指出了水入即吐,是辨证要点。

化裁:1.加味五苓散:本方加羌活。治寒湿身痛,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2.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蒿。治湿郁发黄证,小便不利者。可用于传染性肝炎,湿偏胜证型。

3.春泽汤:本方加人参。治中气虚弱,小便不利者。治咳而遗尿之证有良效。

4.四苓散:本方减桂枝。治小便不利。

5.四苓散加木瓜草果半夏汤:治足太阴寒湿,四肢作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窍,舌蹇,语重者。

歌括:

五苓散是利水方,二苓泽泻白术襄,桂枝化气兼解表,肿消水去体自康。


(二)猪苓汤

【原文】

 [出处]伤寒论

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鼓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伤寒论》)

2.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伤寒论》)

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伤寒论》)

4.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三篇第十三条)

 [组成]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剂型]汤剂

 [功用]泻热利尿,除湿润燥。

 [适用症状]

1.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渴欲饮水;或见心烦不得眠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

2.亦治淋疾、尿血、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胀痛者。

 [注意事项]

若内热盛,阴津大亏者,忌用。《伤寒论》指出:“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如水湿内滞而无阴虚征象者忌用,防阿胶滋腻以助湿留邪。(问止中医大脑)

【应用】猪苓汤临床应用于下焦(下腹部)邪热,下部之气和水不通利,气上冲所致脉浮,小便不利,小便困难,淋沥痛,心烦,口渴,急躁,心神不宁,腹证有少腹胀满倾向。《导水琐言》:满身洪肿,以手按其肿,充实有力,放手肿胀即如故,其肿如斯之甚,但不碍其呼吸,气息如常者为猪苓汤证也。又一种肿势如前所述,唯腰以下满肿,而肩、臂、胸、背不肿,呼吸如常者,不必问渴之有无,亦可用猪苓汤。

猪苓汤与芍药甘草汤合用用于治疗肾结石,膀胱结石等有效。如果肾、膀胱结石有出血现象与四物汤合用治疗。

猪苓汤主要用于下焦郁热,主要病症用于肾炎、肾病、肾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炎、淋疾、排尿痛、肾盂肾炎、亦可用于诸出血,血尿、小便不利、不眠。

【鉴别】五苓散:渴,小便不利胃内停水气上冲与表证,自汗,水逆。猪苓汤:口渴,小便不利,口舌皮肤干燥,心烦,排尿痛,血症,夜烦躁无水逆。《勿误方函口诀》中说明:“猪苓汤是下焦蓄热利尿之专剂。此方主下焦,故治淋疾或尿血,其他如水肿属实者,下焦有水气,呼吸如常者用之凑效。若上焦有邪或表热者为五苓散证。凡利尿之品主津液泌别,故二方均能治下利,但其位所异也。”

下面是五苓散与猪苓汤病症辨别:两个方子均有五味药,而有三个是相同的分别是:猪苓、茯苓、泽泻。唯有区别的是五苓散有白术、桂枝;猪苓汤有阿胶、滑石。这小小的变化,使主治范围出现了明显的分工,五苓散中有白术合茯苓去胃内停水。猪苓汤中的滑石有利尿消炎作用,阿胶既有止血作用,又能缓解窘迫症状。而且在临床五苓散主治的范围非常的广泛,而猪苓汤主治范围狭窄。五苓散主寒湿,猪苓汤主湿热。五苓散与猪苓汤相同的都有口渴、小便不利、下利、脉浮、发热、呕吐、烦躁。其中不同的是小便不利五苓散是小便次数少不痛,而猪苓汤治疗的是小便淋沥、尿频、尿急、尿痛、尿血、淋证;在发热五苓散是发热有汗,而猪苓汤是发热无汗。尿血,五苓散证没有尿血而猪苓汤证有血尿;淋沥,五苓散证没有小便淋沥而猪苓汤证有小便淋沥;头痛,五苓散证有头痛而猪苓汤证没有头痛;浮肿,五苓散可以是全身性的浮肿而猪苓汤是局部浮肿,是腰以下肿。

在腹证方面,五苓散与猪苓汤证腹证大体相同,但猪苓汤有血证之侯。在左脐旁及小腹处有微结。大凡腹微满,按之无力者,为有水气,而其在于心下者,尤宜详审之。《腹证奇览》

歌括:猪苓苓泽滑阿胶,小便尿血涩痛疗,心烦不眠尿不利,育阴利水法昭昭。

暂无回复


    0 / 2000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