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中“痹”的笔记

《黄帝内经•素问》中“痹”的笔记

By 董志谋

痹,指风寒湿杂至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不仁的病。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痹气入内而生内症矣,有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肠痹、胞痹。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痰也),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不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曰周痹。

深痹者 《九针十二原篇》: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

风痹者 《寿夭刚柔篇》: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者,命曰风痹。

寒痹者 《寿夭刚柔篇》: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阴痹者 《至真大要论》: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顶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筋肌骨痹 《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全书查询结果】

素问_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以春遇此者为筋;以夏遇此者为脉;以至阴遇此着为肌;以秋遇此者为皮。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 凡之客五脏者,肺者,烦满喘而呕。 心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肝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肾者,善胀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笔记】风寒湿三气杂合为痹,三气病性不同为不同的痹症(风性动荡,为行痹,游走性的,寒性凝涩,为痛痹,寒则痛,湿性粘滞,为着痹,着者,留而不去也,酸痛而固定不移)。而于相应的季节又表现为骨筋脉肌皮等相应的痹症,至阴,长夏也。进一步发展则侵蚀并客居肾肝心脾肺等相应的脏腑,因之有相应的症状和诊断办法。五脏各有所合,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相比而言,行痹易治,湿痹最难治。五脏有俞(五脏之脉五俞,井荥俞经合也),六腑有合(六腑之脉六俞,井荥俞原经合也),治痹在脏,取其俞穴,治痹在腑,取其合穴,痹病在经,各有其症,用调其过与不及,可说是对痹症提纲式的总结之词。

素问_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厥阴有余病阴;不足病生热;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皮隐轸;不足病肺;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寒中;不足病脾;滑则病脾风 ...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身时热;不足病心;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身重;不足病肾;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 少阳有余病筋、胁满;不足病肝,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 冬刺经脉,气血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凡此四时

【笔记】各经不足或有余所导致不同的痹症。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生热痹,少阴有余病皮痹,不足病肺痹,太阴有余病肉痹,不足病脾痹,依此类推,各有所主,因而各有所病。而五脏又与四时相关,气血滑涩之不同,既与时节相关,亦与身体的病变和体位相连,逆时而刺,必然加剧病情。春天水行经通,人气在脉,夏天经满气溢入孙络,长夏经络皆盛,气溢肌中。秋收气从皮肢入腠理,冬藏气入骨髓,不管病情如何,主要还是在经脉上调治。要细察九候之脉的变化,使正气、精气不因治疗而逆转。

素问_五藏生成篇第十

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 ...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 ...,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得之寒湿,与疝同法 ...。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笔记】人与自然关系密切,生活习惯不好,是导致痹病的重要原因。睡觉受风,血凝无法透达末梢,表现为痹症,血行受阻,足冷。此为外邪,而积气导致的五脏之痹,则是内伤所致。心痹因为饮食不当或思虑过度,肺痹因醉后入房,肝痹因久居寒湿之地,寒停少腹,病为厥疝,因为大污当风,肾痹则是因为洗冷水澡就入睡所致。病因如此,对应防治则可矣。

素问_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灵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刺筋上为故,刺分肉 ...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灵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

【笔记】筋痹,肌痹,骨痹,病所不同,刺法各异。筋痹刺痛处,针在筋和肉之间,不可刺骨。肌痹刺在大小肌肉之间,不可刺筋骨。骨痹针刺必深,针从大小肌肉之间下去,直达骨边,不可误伤肌肉血脉。

素问_痿论篇第四十四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笔记】此节论痿症。“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相火升泄,阳根不密。“入房太甚”,泄其肾气。白淫者,男女带浊之疾,白带精液过多也。《下经》,古书。“生于肝使内也”,色过而伤肝也。有渐于湿,渐,习染也。痹而不仁,发为肉痿。肉痹发展下去,可能变成痿症。原因也是因为湿气难去。肉痿者,得之湿地之外淫也。

素问_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是人多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 ...,是人者素肾气盛,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木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是人当挛节也。

【笔记】“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阴气闭塞,不能温养皮肉,故身寒如从水中出也。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阴虚阳盛之人,四肢处阳旺之所,是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则阳气独治,故四肢常热。孤阳独治,则不能生长,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肾为癸水,水中之气,是为阳根,生木化火,全赖乎此。阳根者,手足少阳之相火蛰藏于癸水也。太阳气衰,不能蛰藏相火,肾水失温,则脂枯不长。肾气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胆为相火,是一阳也,心为君火,是二阳也。一水寒于下,不能胜二阳之上热,故不能冻栗也。寒水下凝,其病在骨,病名曰骨痹,是人当骨节挛拘。

多痹气就是风寒湿过多,阴津液过多,阳气少,寒从体内出,遇外邪就会觉得特别冷。相反,四肢热,一阳独盛,遇外邪也会觉得如火烤,所以阴阳平衡,阴平阳密仍是强身的关键。

素问_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笔记】此节讨论痹症也有从表入里的传变过程,风邪客表,里热不能外达,可用汗法。风邪深入到肌肉,就会麻木不仁,这是较轻的痹症,或者生肿痛,可用热敷、火灸或刺血来治疗,如果施治不当,就会传肺,即是肺痹,此时再不治,就会传肝,这是逆传,传之其所胜,就是肝痹。接着逆传入脾,叫脾风,再逆传入肾,叫疝瘕,再逆传入心,心不受病,再反传入肺,至此病深且顽固,难治。病势较缓时,要想办法阻断其传变,掌握其传变的法则,对症施治。

素问_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搏脉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胜,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可复数,论要毕矣。

【笔记】搏脉痹躄,搏脉,脉盛大,躄,腿瘸。脉很盛大时,手足麻木不仁,是因为寒热交合相争。脉孤为孤脉,尺脉独阴,表示阳气已衰,寸口独阳,表示阴气已消。脉形大而中空,为虚脉,表示血失,血不足。孤脉为逆,是危症,虚脉为顺,易治。人体以手太阴肺经寅时为气行之始,周而复始,一旦气行受阻无法通过,就是逆,逆盛则死。自然界也是依行四季变化而周而复始,人体同自然界一样,所谓法阴阳是也。逆之则死,从之则活。“八风四时之胜”,为生克之道。“逆行一过,不可复数”,此“复”非五运六气之胜复,言不可计量也。

素问_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笔记】痹症与环境和饮食的关系密切,南方湿气重,易为湿邪所侵,加之嗜酸,喜欢吃一些高粱之味,导致肌肤为外邪内滞挟持,容易产生麻痹和痉挛的毛病,宜用细针治疗。可见治疗的方法不光因时而异,也是因地域而异。胕,历来争议颇多,有言其所食不芳香,即变味了。有说吃鱼,有说,肤肿,清陆懋修认为都与题意不合,当依《甲乙经》作“臊”,倪师认为是发酵的食品,似也不妥,考之今日饮食,南方人并不多食发酵食品,南方人多食海鲜,多湿热体质,释为食鱼反倒合理些。

素问_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盛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 ...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帝乃避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笔记】大寒之邪积留关节不去,营卫不能滋养此处,导致肌肉腐败或生脓,向内引发骨痹,向外引起肌肉麻痹。邪气入侵人体,先是在表脉,疾病虽在不同的部位,初始时的治法是一样的。要确保营卫畅通,发现有郁滞的血络,即刻放血,不用考虑病在哪个部位。

素问_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所谓得四时之盛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方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 ...,秋不病风疟,冬不病厥,飧泄而汗出也。

【笔记】本节论五行生克造成的疾病及应对方法。五风所病,缘于阴阳不调,无外乎内伤外邪,具体讲就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所谓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五脏所主不同,一脏病而殃及他脏,则四季养生都不可大意。一旦染病,要从生克关系里寻找治则。

素问_咳论篇第三十八

歧伯对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而唾血。心咳炎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笔记】本节讲咳嗽的症状和治疗。五脏六腑有病,都会引起咳嗽。五脏都因其时受病。非其时受病,就是别脏传变来的。五脏之咳久,就转移到六腑,表现各有不同,共同的表现有流鼻涕、多痰,气逆,面目浮肿。脏咳治其俞,取背上相应的俞穴或四肢上的俞穴。治腑咳则刺其经上的合穴,面部有浮肿的,则刺其病经的经穴。

素问_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搏阳则为巅疾,博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入阳则怒。是谓五乱。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

【笔记】本节讲五味及与之对应的五并、五恶、五液、五禁、五发、五藏、五邪、五主以及五劳所伤、五脉所象,这些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寒邪入脏则痹)。五味进入人体,各以其性进入所对应的脏腑,五气所病,各有反应,是为五病。五精并入五脏也有喜、悲、忧、畏、恐怕五种病状,是谓五病。五脏有所恶,有化液,有所禁,有所发,有所藏,有所主,五劳有所伤,五脉应五象,凡此种种,要么可以用来养生,预防疾病,要么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阳入于阴则静,阴出于阳则怒。(看病人的反应可以察知外邪所侵的部位)

素问_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胀。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体。

【笔记】本节讲正常人的脉象。常脉一呼一吸五至,快和慢都是病脉。脉象顺从阴阳运行规律则生,反之则死。顺脉易治,逆脉难治。脉得四时之顺,易治,脉反四时之顺,则难治。脉涩曰痹。尺脉的皮肤不热,摸上去感觉脉内出现流动不畅的感觉,就是涩脉。涩脉显示病人有痹病,就是麻木不仁。涩,不滑也,往来不利是为涩,属于阴脉,为寒证。痹症的脉象是涩脉。

素问_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谷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舌倦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 ...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

【笔记】本节讲缪刺法。病邪客于经脉,采用巨刺法,络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络脉上生病,其痛不在主经上,而在对侧不同的络脉处,因而叫缪刺。病邪客于络脉,采用缪刺法,就是在络脉上放血治疗,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病邪客于手少阳之络脉,症状是喉痹,舌头向上卷,口干,心烦,手臂外侧痛,手不能上举到头上,刺关冲中冲二穴。关冲,手少阳三焦经井穴,中冲,手厥阳心包经井穴,互为表里。

痏,荣美切(音伟),疮痏,瘢痕也。此解不通,倪师认为,痏,即放血,各一痏,各放血一次(一至二滴)。

素问_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陨鸣紊。民病卒中偏,手足不仁。 是故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厥阴未 ...,皆烦而燥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民病风厥涎潮,偏不随 ...布,凛冽如冬,水复涸,冰再结,暄暖乍作,冷夏布之,寒暄不时。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疫疠,乃化作伏热内烦,而生厥,甚则血溢。 是 ...;久而成郁,冷来客热,冰雹卒至。民病厥逆而哕,热生于内,气于外,足胫酸疼,反生心悸,懊热,暴烦而复厥。 黄帝曰:升之不前,余已尽知其旨,愿闻降之不下,可得明乎? 岐伯曰:悉乎 ...夏作,冷雹乃降,沉阴昏翳,二之气寒犹不去。民病厥,阴痿,失溺,腰膝皆痛,温疠晚发。 帝曰:天岁早晚,余已知之,愿闻地数,可得闻乎?

【笔记】此为遗篇,四时异常而致病,包括痹症 。人体逆阴阳而行,亦同四时之异常,痹病因之而生。

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阳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笔记】本节讨论阴阳结以及阴阳消长而致各种症状,据此可以诊断病者的死期。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阴一阳结(厥阴少阳不通),则得喉痹。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这是判断不孕的方法:阴脉(尺脉)宏大,而阳脉(寸口)一分为二,则是怀孕 。

 

素问_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里则,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笔记】此节讲十二经络在皮部的分布。皮部按循行的路线来分成各部分,各经是一样的道理。“阳明之阳”,阳明经的皮部,称为害蜚,“上下同法”,即手、足阳明经在皮部的划分上道理一样,上,手阳明经也,下,足阳明经也。手、足阳明经的皮部范围内有浮络者,都是阳明经络脉。皮色青,表示有痛症,皮色黑,表示有痹症,皮色黄赤则多热,皮色白则多寒。五色皆见,则寒热夹杂。通过观察皮部的颜色,可以诊断和治疗病症。皮部所显现的病症如不加以治疗,则由皮部入络,络满则入主经,主经就陷下无力。外邪滞留在筋骨之间,寒则抽筋,骨节酸痛,热则筋松骨脆,成为危症。外邪由皮部入络,再入经,再入腑脏,道理是一样的,由皮部入手,更方便诊断和治疗。

素问_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笔记】查别的版本,此处所谓脾痹,当为脾瘅。瘅,指热症或湿热症。与痹不同。查内文可见,此病为内热所致,当为脾瘅无疑。中医之家电子版有误无疑。

素问_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笔记】本节论四时之刺法,须按时节的变化和人体受邪之深浅采用不同的刺法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而不伤人之正气。如果逆时而刺,则不仅于病情无益,反而导致新的病痛。如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季得病必深,故刺法以背俞穴为宜,按病之轻重下针,如反采用夏分之刺法,也就是刺孙络放血,对治疗必没效果,病情延续下去,邪气向上发展,必然形成各种痹症。

中心者环死,环,气血运转一周,一日也。刺中心脏一日死也。环字在内经多有所见,意义不同。

素问_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笔记】本节论治病宜重色脉,贵神。人体因内伤外邪导致的疾病千变万化,症状众多,如何从中寻找简单的诊断办法,上帝已经有所指引。唯色脉为要。掌握病人的脸色和脉状,就可以诊断疾病。色以应日,脉以应月。人之气色对应于日,属阳,脉之变化对应于月,属阴。察此二法之要妙,为诊断之要也。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在则。治之极于一,则为得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_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骨(骨行)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 ...。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也。

【笔记】此节论脉之诊断法,把脉诊断各种疾病,致为详尽。掌握的难度极大,一要理解,二要熟背,二要常实操。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把脉原理仍离不开五行生克和阴阳化生的规律。

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溢肿喉,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 ...绝,死不治。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民病胕肿,骨痛,阴。阴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 ...民病火郁内,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少腹满,腰脽重强,胃满,少腹满,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而吐。冲阳绝,死不 ...、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头痛、溢肿、耳聋、血溢。

【笔记】本篇亦为遗篇。讲六气之胜复。“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巳亥岁半以上,风化于天。“民病胕肿,骨痛,阴。阴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此水为土克,故诸病皆现于肾。“厥阴之胜”,说风木气胜,而土受制也。“厥阴之复”,说木气先受金制,有胜后必有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是肝邪盛而气急,“厥心痛,汗发”,肝邪乘胃,上陵于心,阳气泄也。“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而吐”,是脾受肝伤,故食入不化,或气闭不通,入食则吐。“病在胠胁,甚则心痛”,是说,疮疡在胠胁之皮肤,若不注散于外,则毒归于内,因心脉出于腋下,而起于心中也。“热格,头痛、喉、项强”,热胜,格于上,因而头痛,喉痹,项强。“民病火郁内,疮疡于中,流散于外”,寒湿外甚,则心火内郁,从内出于皮肤之外。“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头重,腰脽重强”,无热而湿独胜,下与太阳寒水气合,故所病皆为太阳经脉所行之路。“胃满,少腹满,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寒湿合病,而滞于中下也,饮发则水又与湿合而上行。

素问_厥论篇第四十五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噎肿、痉、治主病者。

【笔记】此节论各经的厥症。厥症有寒热之分,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各经之厥症都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可以诊断为何经所病,因此取该经的穴道应治。厥症也相当复杂,有一经独病,也有二经兼病的,治则却是一理。

素问_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民病腹中痛,…郁冒蒙眛,心痛暴喑,胸复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刖,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骛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呜,泄注腹痛,暴挛痿,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玄谷不成。

【笔记】本章讨论五运之太过、不及情况下岁时之反应以及人体可能面对的疾病。本节为岁火不及,寒乃盛行,长政不用。为六癸阴年少徵运,火不及,水胜火,火之子土来复。火不足,则阴邪盛而心气伤,六戊岁火太过,六癸岁火不及,其病相同,寒热则异,差别就在于徵运之刚柔。“郁冒蒙昧,心痛暴喑”,为水制火,心气寒而不舒也。“胸复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刖”,此火虚水逆,阴寒凝滞,阳气不行。“复则病骛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呜,泄注腹痛”,这是火衰水亢,火之子土以湿气复之,反侵水脏,使水为害更甚,病在内。“暴挛痿,足不任身”,为土制水,水气不行,病在外。火不及,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素问_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二之气,民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目赤、善暴死。

【笔记】此章讨论六气之病民。此节为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气先天时而至。“民病寒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为火盛于外,而寒郁于中,故为外热内寒之证。“二之气,民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风木为湿土所困,故为湿热之病。”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目赤、善暴死“,此以三气,即司天相火用事,客主之火皆炽,故热甚。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