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关于阳虚的笔记

[作业:《黄帝内经》中关于阳虚的笔记]

By 张慧萌



【引言】曾看过倪师一视频,说是只要把阳固住,阴自然会起来。所以这次我挑了“阳虚”这一词组来开始黄帝内经学习。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腑”。《素问·宣明五气篇》亦有“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用表里中外归纳的,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从内之外”、“从外之内”、“从内之外而盛于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及“中外不相及”等病变规律。

用寒热归纳的,如《灵枢·刺节真邪》:“阳盛者则为热,阴盛者则为寒”。又如《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从虚实而论者,如《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如《素问·调经论》:“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概括说来,有正虚而邪实者,有邪实而正不虚者,有正虚而无实邪者,有正不虚而邪不实者。

【笔记】

1、风为阳邪,容易侵犯阳明胃经;湿为阴邪,容易侵犯太阴脾经。这是同气相求,各从其类的缘故。

2、阳经受病,上行至极就会下行;阴经受病,下行至极就会上行。

3、邪入阳会发狂,邪入阴则痹痛;邪搏于阳则引发巅疾;邪搏于阴则声哑;阳入阴则静,阴出阳则怒。

4、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5、气偏盛则血虚,血偏盛则气虚。


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笔记】

1. 人有与四时相应的脉象和十二经络。

2. 所谓阴阳,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3. 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也叫真脏脉,死脉;阳脉就是有胃气的脉。

4. 经脉诊察部位:三阳经在人迎穴,三阴经在寸关尺部位。健康状态下,人迎和寸口脉象是一致的。

5. 真脏脉能知病人死期:

(1) 肝 - 18天

(2) 心 - 9天

(3) 肺 - 12天

(4) 肾 - 7 天

(5) 脾 - 4天


6. 阳脉的五种:

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缓,冬微石。

7. 脉象:

(1) 钩脉:来时有力,去时衰

(2) 毛脉:轻虚而浮

(3) 弦脉:有力而紧张,如琴弦

(4) 石脉:有力且必须重按

(5) 滑脉:流通平顺

8. 三阴三阳发病的详情:

(1) 二阳 =》 阳明经 =》影响心脾,有隐情,女子月经不调 => 消瘦;呼吸短促,气息上逆,不可治。

(2) 三阳 =》 太阳经 =》发寒热;下部痈肿;两足痿弱无力,腿肚酸痛 =》皮肤干燥不润泽;颓疝。

(3) 一阳 =》 少阳经 =》生发之气减少,易咳易泄 =》心虚掣痛;饮食不下,隔塞不通

(4) 二阳一阴 =》阳明与厥阴 =》惊骇,背痛,嗳气,呵欠(风厥)

(5) 二阴一阳 =》少阴与少阳 =》 腹胀,心闷,经常叹气

(6) 三阴三阳 =》太阴与太阳 =》 半身不遂,筋骨松弛无力,四肢不能举动

9. 死阴的病,不过三日而亡;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

(1) 生阳:肝病传心,木生火,相生

(2) 死阴:心病传肺,火克金,金消亡

(3) 重阴:肺病传肾,以阴传阴,无阳之侯

(4) 辟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不治的死症

10. 邪气郁结的各种表象:

(1) 阳经:四肢浮肿

(2) 阴经:大便下血

(3) 阴阳结邪:少腹涨

(4) 二阳:消渴症

(5) 三阳:上下不通的隔症

(6) 三阴:水肿

(7) 一阴一阳:喉痹

(8) 阴脉搏动有力,有别阳脉:怀孕

(9) 阴阳俱虚:痢疾

(10) 阳脉加倍于阴脉:汗出

(11) 阴脉虚而阳脉搏:妇人血崩



素问_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皆荣气之所食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曰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

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紧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笔记】

1、病邪的形成,大多由风寒暑湿的邪因所致。

2、疟邪在人体内,必和卫气相逢才能发病。

3、疟疾是由于感受风邪而引起的。

4、疟疾的发作:毫毛树立=》四肢不舒=》呵欠连连=》寒冷发抖=》下颌鼓动打颤=》腰脊疼痛=》寒冷过后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如破裂=》喜冷饮

5、当风邪进入体内,阳气并入阴分,阴实阳虚,阳明气虚则寒颤发抖,太阳经气虚则腰背颈项疼,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甚,所以骨节寒冷。

6、人体从皮毛=》肌肉=》筋=》肌肉=》骨是阳=》阴=》阳=》阴相隔存在的,所以当阴气累积到超越平衡状态的时候会并入阳分,这时候就会阳气实而阴气虚,阳主外则外热,阴虚则内热,热甚就口渴,喜冷饮降温。

7、疟疾是由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邪气留藏在皮肤之内,胃肠之外;或洗澡时感受风邪水气而留藏在皮肤之内而引发的。

8、“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寒后伤风,故先寒而后热,名曰寒疟。”,相反的就是温疟。-- 阴阳的另一代表物“寒”和“风”。

9、 “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 邪气盛极的时候,不能进行针刺,否则正气也会受伤。所以,疟病的治疗应在未发病之前,或已经衰弱之时。


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径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谓之。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动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笔记】

1、病属有余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

2、病属的五种有余和不足:神、气、血、形、志。

3、人有:

(1) 精气

(2) 津液

(3) 四肢

(4) 九窍

(5) 五脏 -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6) 十六部:十二经脉 + 冲脉 + 带脉 + 任脉 + 督脉

(7) 三百六十五骨节


4、五脏所藏的神、气、血、肉、志组成人的形体,必须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若气血不和就会发生各种病变, 刺法治疗主要是泄有余或补不足。


5、虚实之症的发生:气血相互并聚,出现偏聚偏盛,阴阳失调,血气都离开了它们所应该在的地方,产生血虚气实、气虚血实的情况。

(1) 血气并聚的不同情形:

① 血=》阴分,气=》阳分 :重阳、惊狂

② 血=》阳分,气=》阴分 :热中

③ 血=》身体上部,气=》身体下部 :心情烦闷,经常发怒

④ 血=》身体下部,气=》身体上部 :精神散漫,健忘


(2) 怎样辨虚实:聚为实,缺为虚

① 气并聚之处血少=》气实血虚

② 血并聚之处气少=》血实气虚

③ 血气并聚沿经脉逆行而上,人会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假如逆行气血能够下行,病人可以生还;假如继续逆行,会死亡。


6、邪气的发生:

(1) 生于外:风寒暑湿

① 风雨之邪:进入皮肤=》孙脉=》络脉=》经脉 =》脉象洪大 =》 实症 (按压会痛)

② 寒湿之邪:皮肤收缩 =》肌肉绷紧 =》血凝 =》卫气散去 =》虚症 (按摩后气足温暖,不疼)

(2) 生于内: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过度

① 喜怒过度,阴气上逆,下部空虚则阳邪填补 =》 实证

② 人喜则气下,过悲则正气消散=》经脉空虚 + 寒凉食物 =》血凝气散=》虚证


7、“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1) 阳虚则外寒:寒气从外面侵袭,上焦不通,阳气不能到达体表温暖皮肤,所以人会寒冷打颤。

(2) 阴虚则内热:人过度疲劳怠倦,气机衰弱,水谷无法正常转运,脾气不足升清降浊,,上焦无法散布水谷之精,下脘接受不到水谷之精,水谷之气积于胃中产生热气,热气熏蒸于胸中,产生内热。

(3) 阳盛则外热:上焦不通,皮肤毛孔紧闭,腠理闭塞,卫气不能向体外散发,郁积于内,产生外热。

(4) 阴盛则内寒:下焦阴寒之气逆行于上,寒气积聚在胸中无法泄散,损伤阳气,阳气去寒气留,营血凝滞,经脉不畅,脉象盛大而涩,发生内寒。


8、病已形成,如何刺治:

(1) 泻实证:气盛时进针,病人吸气时进针,病人呼气时出针,让邪气出来。针刺时不闭合针孔,还要摇大针孔,拓宽病邪外出的道路,所谓“大泻”。出针要急,病邪之气才能被屈服。

(2) 补虚证:先安定病人情绪,病人呼气时进针,针孔紧密,刺入后不捻针、摇针,让精气没有外泄的缝隙。病人吸气时出针,针下热感不会消失,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让精气保留。针刺时要待气至针下充实之时才可出针,让已至的气不消散,未至的气还可以再来。


9、十二经脉的虚实之证和五脏的虚实之证怎么结合来看?五脏和六腑相表里,经络和四肢关节各有其发生的虚实症状。要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以及病情作调治:

(1) 病在经,调血;

(2) 病在血,调络脉;

(3) 病在气,调卫气;

(4) 病在肉,调其分肉间;

(5) 病在筋,调其筋,可用火针劫刺(速刺即出)病处,和筋脉挛急之处(筋会穴阳陵泉和筋暨的部位);

(6) 病在骨,调其骨,可用火针和辛热药烫病处;

(7) 治疗无名疼痛,可以刺阳跷、阴跷二脉;

(8) 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脉没有脉象,用缪刺法(左病右刺,右病左刺,络穴);

(9) 疼痛在左侧,而右侧有病变,用巨刺法(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经穴);

(10) 以上刺治必须谨慎诊查三部九侯之象,才算完备。


灵枢_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乱,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笔记】

1、人迎脉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的倍数),病在:

(1) 一盛:少阳

(2) 二盛:太阳

(3) 三盛:阳明


2、寸口脉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的倍数),病在:

(1) 一盛:厥阴

(2) 二盛:少阴

(3) 三盛:太阴


3、人迎和寸口脉都比平常大三倍以上,称为“阴阳俱溢”。如不梳理,血脉闭塞,气不流通,污物滞留体内,损伤五脏。这种情况下,如果妄用灸法,会变异成其他疾病。

4、人迎和寸口脉都比平常大四倍以上,称为“关格”。命不久也。

5、以上的针刺,必须在施针时切人迎和寸口脉,以测病势进退,直到脉气调和才能停止针刺。

6、大凡针刺,都以达到阴阳调和为目的,以补虚泻实为原则。如果针刺后脉象没能往正常方向接近,就算病人觉得舒服了,疾病还是没能除去的。

7、针刺应用三刺法,一刺皮肤,使阳邪排出;二刺肌肉,使阴分的邪气排出;三刺至分肉,有得气感,使正气流通。

8、阴经邪气旺盛,阳经正气衰弱时,应当先补阳经的正气,再泻阴经的邪气。

9、阴经正气衰弱,阳经邪气旺盛时,应当先补阴经的正气,再泻阳经的邪气。

10、阴经有病,应刺胸部腧穴;阳经有病,应刺背部的腧穴;肩膀的虚证,应刺上肢经脉的腧穴。重舌证,应该用剑形的铍针,刺舌下的大筋,并排出恶血。

11、手指能屈不能伸是筋病,能伸不能屈是骨病,应分别治筋\骨。

12、脉象坚实有力的(例如:痛症),用深刺;脉象虚弱乏力的,浅刺。

13、腰以上的病,可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位针治;腰以下,可取足太阴、阳明经的穴位针治。

14、病在上部,可取下部穴位。反之亦然。

15、病在头部,可取足部穴位;病在足部,可取腘窝部的穴位。

16、取穴刺治时,应找出最先发病部位,再针刺。

17、治疗与时令相关疾病,针刺深浅应该因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春=》毫毛,夏=》皮肤,秋=》肌肉,冬=》筋骨)。

18、 “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男子要深刺,女子要浅刺,谨守阳气不出,邪气不入,谓之得气。

19、针刺禁忌:

(1) 行房事

(2) 醉酒

(3) 发怒

(4) 劳累

(5) 饱食

(6) 饥饿

(7) 口渴

(8) 大惊大怒

(9) 乘车前来的人,先卧床静躺

(10) 步行前来的人,先坐下休息


20、脉气将绝的现象:

(1) 太阳经:

① 眼睛上视,不能转动

② 手足抽搐

③ 面色苍白

④ 皮包骨

⑤ 汗水暴下

(2) 少阳经:

① 耳聋

② 周身关节松弛无力

③ 眼珠不能转

④ 面色青白

(3) 阳明经:

① 口眼抽动、歪斜

② 易惊恐、胡言乱语

③ 面色黄

④ 三脉(手足阳明+动脉)躁动,脉气不行

(4) 少阴经:

① 面色发黑

② 牙龈缩短而使牙齿露出部分变长并积满污垢

③ 腹部胀满,气机闭塞,上下不通

(5) 厥阴经:

① 胸中发热、咽喉干燥

② 小便频繁,心中烦躁

③ 舌卷、阴囊上缩

(6) 太阴经:

① 腹部涨闷,呼吸不畅

② 嗳气、呕吐

③ 呕吐使气上逆,面色红赤

④ 若气不逆,就会上下不通,面色发黑,皮毛焦枯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