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使用非常有规律,在临床中,有很多常用的药对,非常有效果,比如说:
麻黄 桂枝:发表解肌散寒,风寒实证。相须。
麻黄 杏仁:宣肺平喘,邪热雍肺,咳喘。相使。
麻黄 石膏:清泻肺热平喘,邪热雍肺,咳喘。相使。
麻黄 熟地:麻得地不躁,地得麻不腻,散寒通络治阴疽,滋阴平喘,治肺肾阴虚咳喘。相使。
麻黄 附子:温经通络,助阳散寒,阳虚外感或风寒痹痛。相使。
麻黄 白术:宣肺利水,健脾躁湿,水肿初起或风湿痹证。相须相使。
桂枝 白芍: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外感风寒表虚证。相使。
桂枝 甘草:辛甘化阳,益气同阳,气虚,心阳虚之心悸气短。相使。
桂枝 吴萸:温经散寒,治疗冲任虚寒,少腹痛,月经痛。相使。
细辛 五味子:一散一收,相反相成,治寒饮,喘咳。相使。
荆芥 防风:发表散寒,治外感风寒或风疹瘙痒。相须。
辛夷 苍耳子:疏风、宣肺、通鼻窍,治风寒鼻渊头痛。相须。
生姜 半夏:温胃、化痰、止呕,治寒饮呕吐。相畏相使。
生姜 大枣:养脾胃和营卫,入表药治风寒感冒,入健脾药治胃脘不舒呕吐。相使。
桑叶 菊花:清肺止咳,疏风明目,治风热咳嗽,目赤肿痛。相须。
菊花 枸杞:滋肝肾,清头目,治肝肾不足之头昏眼花。相使。
葛根 升麻:升散透达,治疹出不畅,麻疹初起。相须
葛根 黄连:清热止泻,治湿热痢疾。相须。
升麻 柴胡:升阳举陷,治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痢。相须。
柴胡 枳壳:升清降浊,调和肝脾,治胸闷腹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相使。
柴胡 黄芩:和解少阳,治疗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证。相须。
签草 臭梧桐:清热活血,去风湿、治热痹。相须。
附子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下焦命火衰,肾阳不足诸证。相须。
附子 干姜: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治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泻泄。相须。
附子 白术:温中散寒,健脾躁湿,暖中止痛,止吐泻、消痰饮,也可治疗风湿相搏之关节疼痛。相使。
附子 黄芪:温阳益气,固表止汗,治阳虚自汗畏冷。相使。
干姜 黄连:辛开苦降,治寒热互结之胃脘痞满、泛酸、泻泄、痢疾。相使。
肉桂 黄柏:温阳坚阴,肾虚小便不利,尿闭。相使。
黄连 吴萸:清热躁湿,泻肝和胃,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之呕吐吞酸。相使。
丁香 柿蒂:温胃、降逆、止呕,治虚寒呃逆。相使。
良姜 香附:温胃、理气、止痛,治肝郁、胃寒、脘腹冷痛。相使。
青蒿 别甲:清虚热,除伏邪,治血虚热伏之骨蒸潮热。相使。
苍术 黄柏:清湿热,治湿热痹证。相使。
厚朴 杏仁:宣肺下气,气顺痰自消,消痰喘自平,痰去喘自止,治气逆喘咳。相使。
草果 常山:除痰湿截疟,治疟疾反复发作。相使。
茯苓 半夏:化痰止呕,治胃中停饮之呕吐。相须。
茯苓 猪苓:治水湿内停之水肿。相须。
茵陈 干姜:温脾胃,散寒湿,退黄,治阳黄。相须。
茵陈 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阳黄。相须。
滑石 甘草:清暑利湿,治伤暑身热等证。相使。
苡仁 麻黄:去风除湿,治风湿身疼痛。相使。
扁蓄 瞿麦:清热利湿通淋,治疗热淋,血淋。相须。
海金砂 金钱草:清热利尿,通淋排石,治石淋、血淋。相须。
大黄 芒硝:泻热通便,治疗热结便秘。相使。
大黄 附子:散寒通便,治寒积便秘。相使。
石膏 知母:清热泻火,治气分实热。相须。
黄柏 煅石膏:清热躁湿,敛疮,治疗汤火烫伤及湿疹。相使。
知母 黄柏:泻火坚阴,治阴虚潮热,骨蒸盗汗。相须。
竹叶 木通:清心火,利小便,治心热移于小肠之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栀子 豆豉:清热除烦,治热扰胸膈之心烦、懊恼。
银花 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痈肿疔毒。
大青叶 板兰根:清热、解毒、利咽,治营气两燔之发斑及咽喉肿痛。
犀角 羚角:安神止痉,治疗温病高热,神昏抽搐。
公英 地丁:清热解毒,消除痈肿,治疗乳痈、疔疮等一切阳性疮痒。
丹皮 桂枝:活血去瘀,调经止痛,治血瘀之经闭、痛经。
地骨皮 丹皮:凉血、除蒸、退虚热,治疗骨蒸、潮热。
黄芩 黄连:清热躁湿,泻火解毒,治一切湿热证及痈肿疔疮。
黄连 木香:清热躁湿,治疗湿热痢疾,里急后重。
桑皮 地骨皮:写肺热止咳喘,治疗肺热咳嗽。
黄连 肉桂:交通心肾,治疗肾阴虚,心火亢旺,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
半夏 陈皮:躁湿化痰,治寒痰和湿痰诸证。
半夏 黄连:辛开苦降,降逆消痞,治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滞。
半夏 瓜蒌:宽胸散结,降逆化痰,治痰热互结于胸中之胸脘痞满。
旋复花 代赭石:降逆化痰,治痰浊中阻之心下痞满,噫气呃逆。
枳壳 桔梗:清热利咽,治疗咽喉肿痛。
瓜蒌 贝母:清热化痰,治疗肺热痰多咳嗽。
贝母 知母:滋阴润肺,润躁止咳,治肺热虚实咳嗽。
葶苈子 大枣:泻肺平喘,治疗喘满水肿。
紫苑 款冬花:去痰止咳,治疗痰多咳嗽。
薤白 瓜蒌:行气化痰,通阳散结,治疗气滞痰阻之胸痹。
枳实 白术:脾虚湿停,胃脘痞满。
川楝子 延胡索:行气、止痛、活血,治疗气滞血淤之心腹痛。
当归 川芎:养血、活血、止痛,治疗血虚血淤气滞之痛经和产后腹痛。
郁金 白矾:去痰开窍,治疗痰迷心窍之癫痫。
三棱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治气滞血淤之经闭、食积、症瘕。
桃仁 红花:活血、祛瘀、止痛,治疗血瘀经闭及一切瘀血。
五灵脂 蒲黄:活血祛瘀,治疗气滞血淤之痛经,心腹疼痛。
穿山甲 王不留:通经下乳,治疗乳汁不下,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
大蓟 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治疗血热出血诸证及疮痒。
艾叶 炮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诸各种虚寒出血及少腹疼痛。
人参 蛤蚧:纳气定喘,治疗肺肾两虚之咳喘。
黄芪 白术:健脾益气,治疗脾虚气弱、倦怠乏力之泻泄。
黄芪 当归:益气生血,治疗劳倦内伤,血虚发热,气血不足。
白芍 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敛阴,治阴血不足之筋脉拘急及腹痛。
当归 熟地:补血滋阴,治疗血虚诸证。
阿胶 黄连:滋阴、降火、安神,治疗热病伤阴,阴虚火旺之心烦不寐。
天冬 麦冬:滋阴清热,治疗肺躁咳嗽,热病口渴、便秘及心神不安等。
石膏 生地:清热安神,治疗阴虚热扰,虚烦少寐。
女贞子 旱莲草:滋补肝肾,乌须黑发,治疗肝肾阴亏之须发早白。
龟板 鳖甲:滋阴降火,治肝风内动及阴虚阳亢之头晕头痛。
朱砂 黄连:清心安神,治疗心火亢盛之心悸失眠。
龙骨 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治心火偏亢之心悸失眠,肝阳上亢之头痛头晕。
枣仁 柏子仁:养心安神,治心虚血少之心悸不眠。
天麻 川芎:平肝熄风,去风止痛,治肝阳上抗之头痛眩晕及风湿牙痛,头痛。
川木香 山楂:行气消积止痛,治疗食积胀满及痢疾。
代赭石 川牛膝:平肝潜阳,治肝阳上亢之气血上逆之头晕目眩。
石昌蒲 郁金:化湿浊、开心窍,治湿温浊邪蒙蔽心窍之神昏。
人参 五味子:益气生津,治热病之气阴耗伤之证。
黄芪 防风:补气不敛邪,疏风不伤正,治气虚自汗,虚人外感者。
如果我们善于使用药对,那么用药的效果事半功倍。
比如:(1)泻心汤:
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热。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2)半夏泻心汤: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3)附子泻心汤
功用:温经回阳,扶阳固表,泄热消痞。
(4)大黄黄连泻心汤
功用:解热消痞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5)三黄泻心汤
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热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结;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6)甘草泻心汤
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
(7)人参泻心汤
功用:调和肠胃
主治: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
(8)加减泻心汤
功用:以泻心去守中之品,而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加银花之败热毒,楂炭之克血积,木香之通气积,白芍以收阴气,更能于土中拔木也。
主治:噤口痢,左脉细数,右手脉弦,干呕腹痛,里急后重,积下不爽,加减泻心汤主之。
(9)生姜泻心汤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用来治伤寒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气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10)加减人参泻心汤
功用:此虽阳气受伤,阴汁被劫,恰偏于阳伤为多,故救阳立胃基之药四,存阴泻邪热之药二,喻氏所谓变胃而不受胃变之法也。
主治: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韧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
(11)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
功用: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主治: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12)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功用:呕而兼痞,热邪内陷,与饮相抟,有固结不通之患,故以半夏泻心,去参、姜、甘、枣之补中,加枳实、生姜之宣胃也。
主治: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2)药对分析:
1、干姜、黄连
功效:辛开苦降。相使。
主治:治疗寒热互结之胃脘痞满、泛酸、泄泻、痢疾等症。
2、黄芩、黄连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治疗:火热(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3、黄芩 姜半夏
功效:一寒一温,辛开苦降,以顺其阴阳之性而调和阴阳,故淸热泻火、和胃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1.邪居少阳,误下成痞;2.温邪留恋,痰热互结,脾胃升降失调所致之痞证;3.寒热互结,以致胸膈痞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诸症;4.上焦有热,咳嗽吐痰;5.胃酸过多,胃脘嘈杂等症。
4、姜半夏、黄连
功效:辛开苦降,降逆消痞。
主治:治疗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滞。
5、干姜 炙甘草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治疗:1.脾虚寒的大便溏泻。 2.阳虚吐血。 3.肺痿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
6、炮附子 黄连
功效:一寒一热,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辛开苦降、温阳助清解、泻火护心阳。
主治:1.冠心病,心悸,心律失常,证属寒热错杂者;2.咯血,呕吐,口舌生疮,心烦不寐,膝下、足趾冰冷,证属上热下寒者;3.慢性泄泻,慢性痢疾,证属脾肾阳虚者;4.慢性胃炎,溃疡病,证属寒热错杂者;5.胆道蛔虫症,肠蛔虫症,证属寒热错杂者。
7、大黄 炮附子
功效:散寒通便。相使。
主治:治疗寒积便秘。
8、大黄 黄连 黄芩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
主治:治疗便秘或大便不爽,疮疡恶疮肿疮,吐血衄血,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9、白芍 黄连
功效:养血止腹痛,清热燥湿。
主治:治疗下利腹痛,肛门灼热。
10、黄连 木香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治疗湿热痢疾,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
11、木香 山楂
功效:行气消积止痛。
主治:治疗食积胀满及痢疾。
12、白芍 黄连
功效:养血止腹痛,清热燥湿。
主治:治疗下利腹痛,肛门灼热。
13、木香 白芍黄连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治疗湿热痢疾,下利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
14、生姜 大枣
功效:养脾胃和营卫。相使。
主治:治疗风寒感冒(入表药),胃脘不舒呕吐(入健脾药)。
15、生姜 姜半夏
功效:温胃、化痰、止呕。相畏相使。
主治:治疗寒饮呕吐,失眠,容易焦躁紧张、心惊。
总结:牢记药对的主治功效,方能灵活组方用药,把中医药学活。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