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径素问中之诊要经终论篇心得

【作業:学习内径素问中之诊要经终论篇心得】

牛秀珍

前言:从2021年7月18日的第一课结束后,开始断断续续认真浏览素问每一篇,没有看完,本想都看完归类不懂的有临床(我说的临床是自我狭义的运用)价值的精句,虽然林老师讲的14万字。可是对于我来讲每一篇都是很难理解的天书,即使提供了强大的查询功能也不能达到最简单的目的。眼看下一堂课又来临,我查询关于便秘的章节,找不到合适的篇章,发现《外径微言》里的《救母篇》,认真看了一遍,其中的精句就是疏通肝胆才能心肾交通。但是这一篇还是离题很远。只好回头又从素问众篇里选择一篇自我感觉实用的内容完成第一节的课后作业。寄望林老师在百忙中看到这篇浅显的《诊要经纶心得》。我剔除了帝问,只笔记伯答内容。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这一段让我懂得了人气顺应天地之气的生发沉降规律,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这一段让我知道了四季该刺的俞穴和洛穴、分理,以及散俞、洛俞的解释,通过百度需要我进步一了解孙洛是什么穴位。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这句话再次提醒医者要遵循的四季刺法。如果乱了刺的章法,使患者产生不同病理症状,并详细列出如下: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着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且又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这一段进步一解释刺胸腹避五脏的重要性。以及上工知逆而从。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这一句提示了针刺的基本道理:针刺必须严肃谨慎,对于刺肿摇针,经刺勿摇’,百度解释不一,我的理解是刺浮肿的部位摇针。刺经络不能摇针。需要请教老师。

最后是讲辩六经死证的症状“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以上是我对古文的浅显理解。后附最长的足三阳经的巡行线路,以方便与我一样的初学者掌握:

1、足阳明胃经,起于目下鼻旁,下夹口吻绕腮,上行耳前,至额角;下行颈侧,夹结喉,至肩上横骨陷中;下行当乳之中,去中行旁开四寸;从乳顶下行至脐旁,去中行旁开三寸;从脐旁下行至腿之合缝,去中行旁开二寸;从合缝斜行向外,直下膝外前廉,至 骨,倒上复转注而下行,至足中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而止。

2、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 ,斜贯耳前,循行耳后,上抵额颅,至颠后行颈侧,过肩下腋,走身侧之季胁,下腿跨,行膝之外,至外踝之前,内行足跗,至足小指次指之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而终。

3、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 ,上额交颠,从颠至耳上角后行,下项循肩膊内,有二道∶一道侠脊旁开寸半,抵腰中,腰中有四空,从腰中下贯臀,入 中;一道又从膊内左右分,下贯胛,侠脊内,旁开三寸,下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至阴穴而终。

另外补充一下涉及便秘的太阳阳明篇简短内容:

关于问止总结的“太阴、阳明表里两经生不同的病的原因”百度翻译: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关于问止总结的“脾病会导致四肢不用的原因”百度翻译: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关于问止总结的“脾能为胃行津液的原因”百度翻译: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

零零星星,经海捞金,拙作耽误老师们时间。让大家见笑了。在下小白恳请多多赐教!

牛秀珍谨上于

20210729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