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后作业 《皇帝内经》关于虚和实

第一节课后作业

《皇帝内经》关于虚和实


※素问_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笔记】人如同自然天地有寒暑性,人体有虚实之分。辨病治病都要辨其虚实。


※素问_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精气夺则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笔记】什么是虚实-------从人的正气和邪气来说,邪气盛即为“实”;而正气即精气不足即为“虚”。



※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笔记】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之分。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笔记】虚和实是怎样发生的:

虚和实的产生是由于气和血的并聚,气为阳,血为阴,阴阳并聚会有所偏倾,阴阳失去协调,卫气乱,血逆于经脉,血和气相分离而不协调,从而产生了实和虚。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何者为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血之所并为气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无者为,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笔记】血与气相分离,哪个实实?哪个是虚?

血和气都是喜欢温暖而害怕寒冷,寒冷则凝滞而不流动,温暖则是凝滞消散而流动起来。所以气盛则血虚,血盛则气虚。

那都是虚?则没有实了吗?

有余的为实,少无的为虚。如气盛则无血,血盛则无气。

如血与气都少失而不能相济,此为虚。

如络脉与孙脉的气血都输注于经脉,血和气都盛,则为实。


帝曰:者何道从来?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笔记】形成虚和实的道理:

阴与阳互相俞会贯通,阳经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气血满溢于外,则这样运行不止,维持阴阳的平衡协调,从而使人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表现一致,此为正常人。

而邪气的产生,可能发生于阴,也可能发生于阳。

发生于阳的,是因为外感于风寒暑湿;

发生于阴的,是因为不良的饮食起居,房事及喜怒哀乐。

风雨之邪伤人:侵入皮肤→传入孙脉→传入络脉→满而注入大经脉→血气和邪气并聚于腠理→脉坚实而大→实:表面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

寒湿之邪伤人:皮肤失去收缩能力→肌肉坚硬紧张→营血滞,卫气去→虚:皮肤松弛卫气不足,按摩可以使气足而温暖,则爽快而不痛。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