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灵柩》课前作业

第二节课《灵柩》课前作业

雅1李莉-上海

灵枢_经脉第十
本篇之名句选 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笔记:是说脉络上的病皆在络脉上可见,比如:胃中有寒,在手的鱼际处的络上多是青色的,若胃中有热,鱼际处的络脉便呈黑色,如果颜色暴黑且持久不退,则是痹证也。有赤、有黑、有青者,皆是有寒热气的表现。其青色短者,少气也。

 

灵枢_五邪第二十
本篇之名句选 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笔记:是说如果阴脏得了痹证,则拒按之,腹会胀,腰会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不时还会眩晕。

 

灵枢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本篇之名句选 ★ 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笔记:五脏六腑是:以心为主,耳为听,目为候,肺为相,肝为将,脾为卫,肾为主之外。

 

灵枢 卫气第五十二
本篇之名句选 ★ 其气内于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写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笔记:气在内藏于五脏,在外而藏于络肢节中。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利用他能辨别阴阳十二经,知病之所生;候其虚实所在,能辨病的高下,能知六腑之气,能知解结契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能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可以无惑于天下。

 

灵枢 玉版第六十
本篇之名句选 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笔记:谷物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是人体所有的气血之源。胃产生也的气血,经过五脏六腑的脉络输送至人的全身。

 

灵枢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本篇之名句选 ★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笔记:正常人的气血应该是: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灵枢 邪客第七十一
本篇之名句选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补其不足,写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歧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

笔记:行于阳则阳气便盛,阳气盛则阳跷陷,则阳不入阴,便会失眠。

五脏之间,应遵循: 补其不足,写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的原则。可饮半夏汤一剂,阴阳一通,即可安睡。

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是精气所藏之地,其藏坚固,邪能奈何,邪若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伤于心时,皆在于心包络上。

黄帝说:你持针自如是何原因?歧伯说:在下针前医者必须要知道十二经脉的走向,知其寒热,脉的盛衰和滑涩。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