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的发生发展是寒凝、气滞、血瘀、痰饮阻痹胸中,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脉络的结果。
《灵枢·本脏》言:“肺小则少饮……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胸痹的病位在肺,病机为营卫气血之闭塞不通。胸痹是指胸中痞塞不通,引起胸膺部满闷窒塞,甚至疼痛的病症。《内经》认为胸痹一病,病在于阴,即所谓“病在阴者命曰痹”;气血不通,即所谓“痹… 在于脉而血凝而不流”;正气不足,即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风行于地……心痛胃院痛,厥逆鬲不通”。《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厥病》中将心痛分为肝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肾心痛等,强调他脏病变可迁延至心脏引起心痛,旨在显示《内经》的整体观念。在其中将心痛严重、病情凶险者称为“真心痛”,曰:“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痹”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言心痹是由于感受风寒湿邪,由脉及心,出现心悸、心烦、喘、咽干等症状。另外《素问·五脏生成》云:“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对《内经》心痹所伴随症状的形成机理作了详细阐述,强调了由胸膈痞满,不能下食而致心痹从而损害心脏的病理。“心痹”在《内经》中出现,是源于“五脏之合为痹”的观点,与“肝痹”、“脾痹”等并行。
卒心痛指突然发作的心痛。由脏腑虚弱,冷热风邪侵袭手少阴经所致。证见卒然心痛,痛不得息。最早见于《素问·刺热》:“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由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而引起。《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
厥心痛出自《灵枢·厥病》,言:“厥心痛,与背相控……肾心痛也……厥心痛,腹胀胸满……胃心痛也……”对于厥心痛主要是由于五脏有病之后,病气逆于心而致心痛。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