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平人”的摘录学习

《黄帝内经》“平人”的摘录学习


临1班 毛路平

 

学习医学,首先研究关于正常人的论述。这样才知道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的状态。

 

“平人”多数是指正常无病之人,即气血调和,健康无病的人

 

 

 

第1篇

素问_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笔记:

本段的重点讲述了正常人的脉象

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呼吸之余,是为定息,若一呼吸,脉跳动五次,是因为有时呼吸较长以尽脉跳余数的缘故,这是平人的脉象。

平人就是无病之人,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来测侯病人的呼吸至数及脉跳次数,医生无病,就可以用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这是诊脉的法则。

如果一呼与一吸脉各跳动三次而且急疾,尺之皮肤发热,乃是温病的表现;如尺肤不热,脉象滑,乃为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变;如脉象涩,是为痹证。人一呼一吸脉跳动八次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脉气断绝不至,亦是死脉;脉来忽迟忽数,为气血已乱,亦是死脉。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笔记:

 

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乃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胃气为健康人之常气,人若没有胃气,就是危险的现象,甚者可造成死亡。

 

第2篇 灵枢_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笔记:

本段详述了肠胃的大小、长度和生理功能,其中关于平人的论述重点是:

正常人七日不食而死

机理在于"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

说明胃肠摄取饮食、补充营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

强调了保持胃肠消化系统通畅对人体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临床的治疗养生康复都有指导作用。

 

第3篇 灵枢_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笔记:

本段是根据天地阴阳的道理来说明终始大义。

所谓终始,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从脉口、人迎两穴,就可知道五脏六腑的阴阳有余与不足,平衡与不平衡,阴阳盛衰的道理。

 

所说的平人就是没有疾病的正常人。正常人的脉口、人迎的脉象与四季相应,脉口、人迎互相呼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搏动而不止。四时冷热虽有变化,脉口、人迎都能各自发挥本能而不相犯,形肉和血气也能协调一致,这就是所说的平人。

 

气短的病人,脉口、人迎都虚弱无力,而尺肤和脉象又不相称。这就是阴阳都不足的象征,补阳就会使阴气衰竭,泻阴就会使阳气亡脱。这样的病人,只可用缓剂补养。如果不好,也可服用一些急剂。这种病,不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不容易好的。如不这样治疗,而用针刺的泻法,就会损伤五脏的真气。

 

第4篇 灵枢_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之。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笔记:

在西汉时期,砖石还属于相当贵重的建筑材料,大多数人都造不起砖石结构的房屋,因此当时最好的建筑物也仅仅是以少量砖石垫作地基,而墙体则以泥土夹杂草荆之类堆垒而成。对于这样的建筑物来说,如果砖石地基垫得很低,没能高出地面(“高不及其地”其实就等于没有地基),便可以预断其短命。

 

       人的五官中可比作建筑物的惟有鼻子,盖鼻子凸起于面部,且高大平直,与建筑物高高耸立于地面有点类似,故古人又称鼻子为“明堂”。

       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意思,一个意思是:一个人能够活到三十岁,就不能算“夭”了,只有活不到三十岁的人才算得上“夭”。另一个意思是:如果某个人的鼻子矮瘪,鼻孔外露,鼻梁骨塌陷(这是麻风病晚期的特征),就预示其人短命,很可能活不到三十。甚至,如果频繁出现严重的症状(譬如频繁出现剧烈的麻风反应),就可以断其“不及二十而死”。“加疾”是原有疾病又突然加重的意思。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笔记:

人的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形与气相任”的最高水平,实际上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形与气不相任”的问题,也就是属于“形气之相胜”的范围。对于这大多数人来说,又存在两种可能:或者气胜形,或者形胜气。其中“气胜形者寿”,则言外之意即“形胜气者夭”,道理已于前文说过了。这里的“平人”不是标准健康人的意思,而是指“形与气不相任”的大多数人。

 

       所谓“形肉脱”,是说不但全身肌肉萎缩,而且其皮下脂肪组织亦消耗殆尽,乃成皮包骨状态。一个人若因患病而迅速消瘦以至于呈现皮包骨状态,即现代医学所谓恶病质者,则无论形胜气还是气胜形,都已经无可救药了。

 

 

第5篇 灵枢_禁服第四十八

雷公曰:愿闻为工。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笔记:

寸口脉象主查五脏病变,人迎脉象主查六腑病变,两者相互呼应,同时去、同时来,搏动力度相同就像牵引一条绳索那样大小相等。

这里介绍的是平人也就是正常人的脉象:

春夏之时人迎脉略微盛大,秋冬之时寸口脉略微盛大

 

第6篇 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笔记:

本段文字讲述的是:实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去的?形成虚和实的道理

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样,这就是正常的人。

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阴,或发生于阳的。病生于阳的,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的,是由于饮食、起居、房事、喜怒等无常所致。

 


附:”平人“历代文献的注释

1 《素问·平人气象论》:“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金匮要略·张仲景》:“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注:“平人,无病之人也。”

吴昆《素问吴注》:“平人,气血平调之人。”

张介宾《类经五卷·脉色类三》注:“谓气候平和之常人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平人,平常无病之人。”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调经论》云:‘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2 《终始》篇云:‘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付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平人:指阴阳平和,安舒无病的人。”

《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王冰注:“平人,谓平和之人。”

高士宗《素问直解》:“平人,血气调和之人也。”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