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因为湿气重,伏天时更觉周身困重,所以想从内经中系统了解“湿”。
素问_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笔记】
从“地”引出特性:燥、暑、风、湿、寒、火,了解到湿本来的作用是“润”;
“湿气在中”也像自然与人体的对应、对人体的指示:让我想到脾土中焦;
“湿胜则地泥”的描述像我体会到的身体湿气过重的感觉,“地泥”一样身重、乏力。
这里也很感慨古人表述的曼妙和周密,取象比类,一正一反。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笔记】
湿重则会感觉头部如同被裹住,就我自己的身体感受确实是这样;
后面说到湿重会造成筋的缩短、痿,这里我理解是肝木不能克脾土的时候,反被脾土所侮,因此会造成筋的拘、痿。
灵枢_大惑论第八十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
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笔记】
读到灵枢篇开始理解之前听到的“经典是要用经典来理解”是什么意思,这里讲解湿开始落入更具体的身体表现、卫气运行的原理;
“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我的理解也有湿重造成肺金不能很好地汽化,卫气运行于阴过久,就会表现为湿重带来的久卧。
灵枢_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笔记】
依然对应前文素问中的理论,“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我理解“清湿”相对于“风雨”是会处于偏下位置的。
素问_痿论篇第四十四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笔记】
湿伤脾,脾主肌肉,长久居于湿气重的地方则肉痿。
灵枢_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笔记】
风从东方来,对应肝木,主生发,气湿润。
素问_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
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
【笔记】
这段让我联想到2021辛丑年的情况,今年的五运六气是“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脾土主湿,雨水自然偏多,“雨湿流行,肾水受邪”,脾土克肾水,也对应前面灵枢篇里提到的“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所以中焦消化、肌肉、情致都会受到挑战。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者,悉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呜、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痱胗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应荧惑太白星。
【笔记】
木气不及的年份,湿润不足,草木无法顺时生发,没有湿性,无法完成“化”的过程。
素问_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
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
【笔记】
子午年份的快速(天冲),不持续的天气状态,会让木运提前到来,后续的中木运乏力,造成留于半空形成“雨湿不化”的象,之后造成中焦脾土的胀满、黄疸病症,时间久了会造成疫情,这让人能联想到2020庚子年的疫情。
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
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
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笔记】
六经辨证来看太阴居中,对应脾土中央;五运六气来看“太阴司天为湿化”,能联系到2021年太阴湿土司天,全年的“湿”度很大。
素问_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笔记】
谷物吃得多正常应该得气多,反之得气少是因为“湿居下也”,造成血耗,无法化气。
素问_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太阳、太宫、太阴、甲辰岁会(同天符)、甲戌岁会(同天符),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下重。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征。
素问_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笔记】
中央的气候特点是“地平”、“生万物”,所以饮食习惯是杂食,劳作又少,治疗适宜导引按跷,读到这一点觉得很有趣,认识河南郑州一位做外治疗法的姐姐,她多次提到过自己是遵循导引按跷,无论是做艾灸还是拔罐。
素问_痹论篇第四十三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灵枢_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笔记】
津液在天气寒冷时的走势,下留入膀胱,一部分随尿液排出,另一部分由膀胱汽化。
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素问_刺疟篇第三十六
湿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灵枢_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笔记】
秋气为燥,伤于湿就会在冬季产生排病反应,就是咳嗽。
素问_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笔记】
这段读的人很是激动!“在天为玄”,“玄生神”,“(神)在天为湿,在地为土”,说的是从无形到有形,无形和有形之间的对应和变化,就是“湿”对应“土”。
灵枢_根结第五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灵枢_九针论第七十八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
素问_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
【笔记】
丑未年份,太阴天气有余,针刺足太阴脾经,运化地气,来平衡有余的天数。
写在最后:通过关键字搜索的角度,进入内经的系统来学习感兴趣的某一个点,能够更加周全地去理解和认识这一点,体会到了林老师的用心。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内经传递出来的美妙和有趣,诚如林老师所言!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