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素問_針解篇第五十四》,古代的針灸理論與實戰結合的最強攻略!!!

素問_針解篇第五十四

黃帝問曰:願聞九之解,虛實之道。

筆記:解釋九針的應用方法,當中蘊含了虛實補瀉的道理。

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下熱也。氣實乃熱也。

針刺虛証時,由於正氣充盈,所以能感受到針下產生熱感。

滿而泄之者,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筆記:反之,由於邪氣盛,針刺用瀉發後,使邪有出路,故此針下有涼意。

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筆記:壅堵在身體的邪氣,可以主動採用放出惡血的方法使之排出體外。

邪勝則虛之者,出勿按。

邪盛用瀉法後,不要按壓針孔是使邪氣得以外泄。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而疾按之;

筆記:指慢慢出針,並在出針後迅速按閉針孔,令正氣不泄。

疾而徐則虛者,疾出而徐按之。

筆記:指快速出針後不要立即按閉針孔,使邪氣得以外泄。

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筆記:指氣至之時,針下涼、熱感的多少。來判斷實與虛。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筆記:說明下針後經氣到來迅速,不容易察覺。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筆記:審察先後,是指辨別疾病變化的先後。

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筆記:通過辨別疾病的虛實,來決定虛症用補法,實症用泄法。

虛實之要,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

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之名,各不同形者,窮其所當補瀉也。

刺實須其虛者留,陰氣隆至,乃去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下熱,乃去也。

筆記:針刺的時間,手法,都與疾病有關。針灸治病的關鍵是瞭解疾病的虛實,決定補泄的手法,使用不同形狀、性質的九針,因應不同的疾病來應用操作。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

遠近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

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膽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筆記:針灸時,凝神候氣的重要性,更能觀察到氣的變化。

所謂三裏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矯足(骨行)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餘聞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各有所宜,故曰九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故一皮、二肉、三脈、四筋、五骨、六調陰陽、七益精、八除風、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

人肝目應之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母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征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筆記:古人對針有不同應用的理解,背後與中國文化環環相扣,節節相連。

讀完不得不感歎,此篇對針法的理解,有如古代針灸說明書,詳細實用。

暂无回复


    0 / 2000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