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后作业:黄帝内经中清与浊的笔记(蔡劼璟)

作业:黄帝内经中清与浊的笔记

蔡劼璟

 

灵枢_阴阳清浊第四十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笔记:杨元如曰,清浊,天地之气也。想起盘古神话,混沌始开,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清浊相交,名曰乱气,不乱则生化灭,所以清中有浊,浊中有清,故有生气。人身有乱气犹如天地之有乱气,天人不二也。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受气者者注阴,者注阳。者,上出于咽,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而阳者有者有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者上注于肺,者下走于胃。胃之气,上出于口;肺之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笔记:人體的精氣有清濁之分,因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故六腑受谷者浊,五脏受气者清。浊而清者,指水谷所生清气,出于咽喉,以行呼吸,清而浊者,肺之浊气,下行注于经。故浊者有清,清中有浊。

黄帝曰:诸阳皆,何阳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手太阴独受阴之;其者上走空窍,其者下行诸经。诸阴皆,足太阴独受其

笔记:在陰經和陽經中精氣清濁有别。陰經中的精氣清,陽經中的精氣濁,陰經中又屬肺經最清(肺华盖于上,主周身之气,应天之道),陽經中又屬小腸經最濁(小肠受胃府糟粕,有形者皆浊,糟粕为浊之甚者,应地之道)。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者其气滑,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笔记:清氣滑,濁氣澀,这和针刺时把握阴阳顺逆一样,清浊也是考虑的重要方面。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热气生气在下,则生飧泄;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阳为天,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阳出上窍,阴出下窍;阳发腠理,阴走五脏;阳实四肢,阴归六腑。

笔记:寒气下凝,故生浊阴,热气上散,故生清阳(此处阴阳和阴阳经不同)。此处讲清浊各有上下,如阴阳各安其位,则化生万物,反之则气逆,则生病。

灵枢_小针解第三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气在中也。气在下者,言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

笔记:此节讲了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三种情形下,根據邪氣的不同,以及侵入人體部位的不同,針刺所取的經脈也就不同。

灵枢_通天第七十二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笔记:按照阴阳清浊将人分为五种,人之阴阳多寡或平和,与人阴血之清浊有重要关系,浊重则垃圾多,脉不通。

灵枢_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者为营,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笔记:从营卫的来源、生成、输布、功能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者多为清气正气,多在脉中,浊多为物质有形,故在脉外。故清气多人自然健康,就像下文写的,老者之氣血衰,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灵枢_五色第四十九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五官恶得无辨乎?

笔记:明堂(印堂)为存神之所,明堂明润,以清为上,清浊关乎人之神气。

小结:道家练功,以戒为首,守戒者,神清气爽,身上浊气自然就少。就像在山路开车,清风徐徐,前路明朗,反之则如大雾挡路,陷入混沌。查阅《内经》清浊之辩,看得出其关乎人之阴阳、神气、营卫、气血,可以说清浊是中医的一个重要观念。因此,人要善养清气,得浩然正气,远离浊气、邪气、毒气。清气环绕,于己于人于周遭,都是最好的气场。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