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
2、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
(面部受病,则下针阳明胃经,如颈项受病强直等,则下针太阳膀胱经,如面颊受病,则下针少阳胆经,均为相应经络运行所经之处)
3、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
(如阴受病,则最早从手臂或小腿开始发现)
4、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天为阳,地为阴,头为阳,足为阴,胸膈上为阳,胸膈下为阴,天为阳,其气则清,其日则明,则天寒地冻但头面不寒也。
5、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胃合於三裡,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井荣俞经合,取针于合治内腑之病,胃取足三里,大肠取巨虚上廉,小肠取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穴,膀胱合于委中穴,胆合于阳陵泉穴
6、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洩,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裡也。
足阳明病的症侯:面热,鱼络血者,两跗之上脈豎陷者。手阳明大肠病的症侯:肠中切痛,肠鸣,冬日受寒即泄,当脐疼痛,不能久站 。取巨虚上廉,如饱胀不下,取足三里
7、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手太阳小肠经病的症侯:小腹痛,耳前热,独肩热,小指次指之间热,取针巨虚下廉
8、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手少阳三焦经病,腹气满,小腹坚实,不得小便,胀满。三焦病合于委阳,可下针于委阳
9、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足太阳膀胱经病:小腹肿大而痛,想小便但小便不出,肩膀上热,小践外廉及胫踝热,脉陷,取委中穴下针
10、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足少阳胆经病症侯:喜欢叹气,口苦,呕吐宿汁,心恐,灸足少阳足窍阴穴炙之,如寒热者针阳陵泉穴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