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对消渴相关病名、认识及指导意义

素问_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

消渴,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所致,以中焦热盛,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

风消,是指风火内郁,精血虚少,而致发热、形体消瘦,常伴有肌肤瘙痒或麻木为特征的病证。

灵枢_五邪第二十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

热中,多因素所致阳气偏亢,邪热内聚,以发热、发黄、多饮、多食、多尿或疮疡为特点的病证。

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疒贵)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 ...瘈挛筋痹。 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

消瘅,因五脏柔弱,气机刚强所致,以消谷善饥、眼睛突出、刚燥易怒为特征的病。

素问_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食亦,是因热而致,以多食、消瘦、疲惫为特征的病证。

素问_腹中论篇第四十

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消中,因热郁中焦所致,以多食、善饥为主症的病证。

素问_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鬲消,因鬲上热郁所致,以烦渴、多饮为特征的病证。

素问_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

肺消,因阳虚肺寒所致,以多饮、多尿为特征的病证。

学习笔记:从以上内经对消渴病证的论述可以看出,消渴病有不同的名称表达,第一是告诉我们这个病有不同的病程阶段,涉及的核心病机发生的脏腑部位会有不同,如肥甘厚味所致湿热蕴脾者的消渴、热邪聚于中焦的“热中”“消中”;邪郁于肺的“肺消”;病在膈上的“鬲消”;第二是本病临床症状多样,如因其主症见口渴多饮,名消渴;有多食易饥,反见疲乏、消瘦,名“食亦”;因其常并发肌肤瘙痒或麻木等风邪走窜症状,名“风消”等,对后世研究治疗消渴病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以口渴、多饮为主症者,以热郁上焦为病机,诊断为《内经》之“肺消”“鬲消”。唐代王焘称其为“上消证”,治疗以养阴清肺为主,用《千金》茯神汤,《广济》疗消渴口干燥方等。以多食易饥、心烦消瘦为主症者,王焘以后多辨证为热郁中焦之证,治以清胃泻火润燥为法。以多尿、尿频为临床特征者,内经中是病在肾之消瘅,是热郁于肾而为“下消证”,治疗宜滋肾兼清。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