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作业:《黄帝内经》中关于失眠的论述
《灵枢_寒热病第二十一》:“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当出现阴阳失衡,偏盛或偏衰的时候,就出现失眠或嗜睡的现象。
《灵枢_大惑论第八十》:“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的周流有昼夜阴阳之分,白天行于阳分,夜间入于阴分,若卫气滞留阳分,不能入于阴分,就到导致阳气盛,阳跷脉就盛实,所以不能闭目入睡。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营卫运行内外失衡,内有余而外不足亦会引起失眠。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肠胃体积大,湿气重之人,因卫气停留的时间过久,就会有多眠的现象,肠胃体积小之人,卫气在体表的时间较长,则少眠。
《灵枢_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气血衰少营卫运行不利也会导致睡眠失常。
《灵枢_邪客第七十一》:“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节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外邪客于机体,使脏腑气机紊乱,卫气不得入阴,阴阳失和,亦可导致失眠。
《素问_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胃气不和,引申其含义,因痰湿、食滞内扰而出现而出现卫气不和,可以导致失眠。
《素问_刺热篇第三十二》:“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肝被邪热内扰,气机郁滞,亦可导致失眠。
1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