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_骨度第十四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骨曷)(骨亏)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附属,长一尺六寸。附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
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感悟:“针灸效果能否做到立竿见影,在于穴位找得准不准;穴位找得准不准,就在于懂不懂得骨度分寸。做为一名好的针灸师要明白两点。首先何为穴位,再者就是骨度分寸。一,穴位就是在,骨与骨之间,肉与肉之间,筯与筯之间,脉与脉之间,筯与肉之间,肉与脉之间。找穴位就在这些位置去找。二,骨度分寸,每个人的骨度分寸随人的高,矮,胖,瘦有关系,它不恒定不变的。我记得我在临床用针灸治疗过一个胸痹的患者,当时跟在旁边的还有一个医生助理,而且这个患者还没有肚腩,才132斤,我跟他说了我的针灸处方:天突,巨阙,关无,公孙,内关,厉兑,当时我针完后病人的胸痛症状立马停止了,那个医生助理都被吓到了,太神奇了,他牢牢的记下了这个针方。过了2年后,这患者的症状再次复发,而且当时我刚好到其他病房处理其他患者,那个助理医生处理,那个助理照上次那个针方下针,竟然效果不明显,之后就叫到我,我一看面前的患者和2年前那个相比,没太大变化,就是有个大大的肚腩,体重168斤,肥肥的。然后部那助理医生怎么扎的,他就是两个穴位没找准,巨阙和关元,他当时是记住了书上说的,巨阙在中庭穴下2寸,关元肚脐下3寸。我就按照针灸的度量法,中庭到肚脐为8寸,分为2等分,中间为中脘,中脘到中庭再分2 等分,中间为巨阙穴,肚脐到曲骨穴分5等分,从肚脐开始度量五分之三处即是关元穴。下针后立马缓解症状,之后我告诉他说要以活用,不要死记,之前他没有肚腩,关元位可按书上的,人胖了穴位会上提一点的,不能再是死板板的脐下三寸。这个事情的经验还是原于大医小课的课程的启发,林老师说穴位要这样找。今日课前复习在灵枢篇看到骨度这篇太兴奋了,我们老祖宗太有智慧了,林老师说的:”中医太美了。”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