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课后作业: 黄帝内经中病机的笔记】
by 雅5 刘宏
【全书查询结果】
[黄帝内经]----- 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笔记】该篇首先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论断,从病象入手,把古人长期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按五脏六气的特性进行归类分析,将病证的本质属性归纳为十九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
1.五脏病机
(1)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
(2)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
(3)肺:“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
(4)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
(5)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瘍、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
2.六气病机
(1)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突然发生筋脉攣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
(2)寒:“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凡人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涕泪、唾液、呕吐物、小便、稀溏便等,呈现清稀透明、淡白冷凉之象,都与寒邪有关。
(3)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
(4)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愠,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凡出现神志昏蒙、抽搐痉攣,口噤鼓颔、战惪失神,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都与火邪有关。
(5)热:“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凡出现腹部胀满、大而拒按,胀满如鼓、肠鸣有声,转筋反张、小便浑浊,呕吐泛酸、急泄下坠之证,都与热邪有关。
3.上下病机
(1)上:“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
(2)下:"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
在该段落末尾,特别强调了“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是说要谨慎病机的归属,根据疾病的属性,有疾病出现的症状就要推求其为什么有这样的症状,没有出现的症状,就要推求其为什么不出现这些症状,弄清楚疾病的虚实,一定要从五运之气与五脏的关系来分析,疏通其血气,使其通畅平和,趋于正常,这便是病机的道理。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