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原文]☀ 【本篇題解】百病,指的是一切的疾病,所以百病始生,指的就是一切疾病發生的開始。百病始生的三大部位
- 黃帝問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 歧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
- 生病的根本因素是體虛加上邪氣,光有邪氣,身體強健也是不會生病的。
- 黃帝曰: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 歧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故痛之時息,大經乃代,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洒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於伏衝之脈,在伏衝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é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糜。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衝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 邪氣在人體內的的傳變過程。
- 黃帝曰:願盡聞其所由然。 歧伯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小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ää滿雷引,故時切痛,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飢則益小。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飢則安。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飢則痛。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干壅,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
- 積症的形成過程。
- 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歧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黃帝曰:其成積奈何? 歧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于腸胃,入于腸胃則ä脹,ä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卒然中外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俞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裏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 導致五臟發病的情況。
- 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 歧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洛,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 治療原則。
-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歧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則寫,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本篇之名句選:★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洛,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則寫,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笔记: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理解和领悟:
百病:意思是多种疾病;
始生:意思理解是疾病开始发生;
本句讲述了所有疾病的发生,都因外在环境的治病因素结合内在环境的因素所导致:
1、导致身体上部发生疾病的外在因素有:风雨、寒暑;
2、导致下部发生疾病的因素有:清湿;
3、导致脏腑生病的因素有:情志,(如:喜、怒、、)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理解和领悟:
风雨寒热等外邪,不遇到正气虚的人,邪气是不能单独伤害人体的。突然遇到疾风暴雨却不发病的,是由于他正气不虚损,所以外邪不能伤害人体。
★ 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洛,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理解和领悟:
忧思会伤害心脏,重寒伤害肺脏,气忿恼怒伤害肝脏,醉酒后行房出了汗,受风寒,则伤害脾脏,用力过度,或是行房后汗出洗浴,则伤害肾脏,这就是阴内阳表上中下三部所发病的原因。
★ 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則寫,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理解和领悟:
明察治病的原因,了解与之疾病发生相应的情况,对于邪盛有余或正气不足的,当补的就补,当泻的就泻,并且顺应四时的气候变化,不可与之相背逆,这就是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
结合以上名句理解:本篇内容告诉我们,依然是正确的养生之道,同时又告诉我们发病的外在因素(六邪:风、寒、暑、湿、燥、热)、内在因素(情志:喜、怒、悲、忧、恐)、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四时,保证我们人体正气充实,不被虚邪贼风附着,这样才能避免发生疾病,若发生疾病,我们应该从以上治病因素进行辩证治疗,才能达到最高的治疗境界。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