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作为针灸科的一名医生,深感针灸的危机,不论针灸大家,还是刚刚步入针灸门的小医生,恰恰不知道针灸的补泻对一名针灸针灸医生的重要性,当然,在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感谢问止中医,让我再次读中医经典。
针灸时,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正气虚则用补法,邪气满则用泻法,有长久淤血的用破除法,邪气胜的用攻下法。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大概是慢进针而快出针,急按针孔的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这种补和泻的作用,似有感觉又无感觉。要细察气的后来与先至,决定去针或留针。总之,不管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要使病人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
针经讲,凡是针剌的道理和方法,全部包含在终始这一篇。医者能够明确阴阳经脉的终点和始点,明确经脉的运行方向,是以五脏作为根本标准、准绳的。明确了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也就确定了。一切阴性的物质如血,都收藏在五脏中,由五脏作主分配到全身,一切阳性的物质如气,都储藏在六腑中,由六脏作主,传递到四肢末稍。六腑之阳通过在人体外侧的阳经传递到四肢末稍,五脏之阴通过在人体内侧的阴经传递到全身。
所以说,泻法必须迎着经脉气血来的方向,迎头痛击,泻其气势和多余的阴气或者阳气。补法必须随着经脉气血去的方向,顺势增强气的流动。懂得了针剌中迎随的道理,就可以泻有余而补不足,使气得以调和、平和。而要能够调和气,就必须懂得阴阳。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