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分类重点解析(灵枢)
By临1蒋红飞
灵枢原文:
【灵枢】九鍼十二原第一
★ 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
【笔记】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 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灵枢】小鍼
★ 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笔记】左脉为气,右脉为血,女子应右脉稍大于左脉。
例:女性55岁患者主诉睡眠不好,不易睡且睡易醒,时短。乏力,多食易胀,喜热饮,大便每日1-2次,较成形,不臭,小便有夜尿1次。手心发热,有汗,身怕冷等症状。头发干、全白。月经是有是无,黑紫。舌头有裂纹,稍黄燥,口不苦,下有青筋。左脉迟脉细弱,不易摸到,右脉大于左脉。
示:该女性肾阳不足,肝阴不足,脾气虚。气血不足,尤以血虚更甚!
血虚导致心神不宁,不易入睡,肝血不足,睡着易醒;且有舌苔裂纹、燥,津液不足,手心发热等阴虚表现。
补肾阳(炮附子)、补肝血(当归、生地等)、健脾胃(白术、茯苓、干姜、生姜、大枣、炙甘草等)、补气(黄芪、党参)和活血化瘀(桃仁红花等)来给予治疗。
体会:临床上常忽视左右脉的差异,黄帝内经中有左为气右为血的表述,其很大程度上可以辨别气与血的关系,在用方上应注意侧重点。血足了,气也有容身之地了,反之,会现阴虚阳证;同样气足了,血则不易外溢,也即阳对阴起到了一定牵制作用。如出血性中风患者,大多因阳不足而导致阴液外溢,尤以冬天为甚。
【灵枢】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 諸陽之會,皆在于面
【笔记】全身阳经均会于面。如百会穴,常为肝阳上亢晕厥、中风等急重症时泻火急救取穴之用。
【灵枢】經脈第十
★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笔记】此为经脉通之重要性。人体通过经脉联络各脏腑,调虚实。脏病之虚实可以通过该脏之经络的补虚泻实,该腑之经络的虚实进行治疗,也可用五行之相生相克原理进行治疗。
病盛则泻,虚则补,热则急泻,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不盛不虚则取经下,此为治病原则。
如:生活中突发如中风昏厥者常取百合泻之,寒痹者常补且留针,胃寒腹胀腹痛者常用灸补之,不盛不虚者常平补平泻,取原穴为主。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 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于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笔记】阳不入阴,阴虚,则不瞑。
【灵枢】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 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 冬傷於寒,春生病熱;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僻,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笔记】寒极生阳,热极生寒。
不合时宜受病导致下一季节生相关疾病。
【灵枢】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笔记】上寒下热或上热下寒之治法。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