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天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减),目始不明。”
《灵枢·本输》:“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颌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虐,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素问·咳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灵枢·根结》:“少阳为枢。”
关于气血流注时辰:子时气血注于胆。(症状子时夜半规律出现,此非《内经》原文)
临床必以胆经之循行、胆经之症状、胆经之时辰加以诊断,在胆经少阳的基础上随症治之。
临床观察:
1.某病患,年过半百,每于夜半子时到丑时间有痰块如果冻,诊其脉弦,以桂枝、白术、甘草、茯苓、半夏、陈皮、枳实、竹茹、香附,宗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
于肝胆经,苓桂术甘合温胆汤九剂而愈。
2.某病患,年过花甲,癫痫抽搐每于夜半子丑之时常发,口苦,平素痰多,吃水果则症状加重,做事犹豫不决,常反复检查已经完成之事是否完成,诊其脉弦而滑,此胆失决断、胆郁痰湿也,以温胆汤七剂而愈。
3.某患,症状:便溏,见舌苔照片苔白滑,问其有口苦口渴症状,此少阳枢机不利与太阴寒湿并存,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猪苓、苍术、半夏、巴戟天、薏苡仁、泽泻、车前子七剂而瘳。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