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气至和气至病所的理解

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关于气至和气至病所在古代医书中早有较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内经九针十二原中提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标幽赋中提到: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刺之而气至,乃去之。气至病所的提法出自元代窦汉卿的针经指南,是对气至这一提法的有益发展。

气至病所”须在“得气”、“调气”和“循经感传”的基础上实现。

得气是指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和医者的针下感觉,即通常所说的针感。病者自觉针下有酸、麻、胀、重、疼、热、凉等感受,医者针下相应感到沉重、紧实、涩滞或可见有针体跳动、摇摆等现象。针感是“得气”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标志。

调气

调气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施用一定的手法,调整正邪之气,使邪去而正气来复,为“行气”提供条件,这也是调气的关键所在,所以《灵枢•刺节真邪》强调“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循经感传是指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走行传到的现象。所以“气至病所”是循经感传的最佳表现。

促使气至病所的主要方法就是行气法。行气亦是在有针刺感觉的基础上再继续通过一定方法使“真气”运行到病所,方法要因人因病而异,视机体状态来灵活应用,同时根据术者的经验习惯来选择。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