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大师钱乙先生学思之预习笔记

儿科大师钱乙先生学思之预习笔记

227雅好4班 孙修身 (2022年7月9日)

第十六次课是学习儿科大师钱乙先生的学思,在课前,我看了电影《医者仁心》、百家讲坛《大国医之钱乙》,粗粗浏览了《小儿要证直诀》、《颅囟经》、《宋史·钱乙传》等,学习了课件上的内容,并查询了一些相关资料,在此略作整理,自感非常浅陋,姑且录之。

一、钱乙先生伟大之处首先是医德高尚,有一颗至善仁心

(一)对父亲对姑父的孝心。在钱乙先生仅仅三岁时,他的父亲就不顾他年幼无人照顾、甚至可以说不管他的死活,而自己一意去求仙问道去了,如果不是乡邻及时发现、姑父一家悉心收养,可能历史上就不会有伟大的钱乙大师了。然而在钱乙长大成人之后,他不但没有因父亲的遗弃怨恨父亲,反而不畏艰难困苦,“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 有言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钱乙先生以自己的孝行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对收养并培养自己学医的姑父吕君,“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钱乙先生的大孝令人感佩!

(二)对孩童的深切爱心。不知是否由于自己年幼时的遭遇,钱乙先生在年幼跟随姑父行医时,就特别关注孩童,每看到孩童有病痛就感同身受,犹如病痛在己。这可能时他长大后偏重于儿科的发端吧。我的理解,只要发心是真切的,就能做好想做的事,钱乙先生正因为有救治孩童于水火的大愿,所以才会一以贯之潜心投入研究儿科,才能用心去揣度病患儿童的一举一动,才能逐渐总结出完善的、疗效显著的治疗儿科疾病的理法方药。钱乙先生在行医过程中,看到有医生误诊误治时会痛心疾首,关爱孩童之心溢于言表。钱乙先生在太医院一段时间后却毅然辞职,抛弃优越的生活回家乡行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胸怀天下,希望不仅给能给官宦人间的孩童看病,更能够悬壶济世,救治广大的百姓的孩童的病痛。他对孩童的博爱之心真切感人!

(三)对同行的殷殷提携和教导之心。当钱乙先生用黄土汤医好宋神宗之子仪国公,宋神宗责备其他太医没有能力耽误救治时,钱乙不贪功,称“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其宽容大度、提携保护同行的善良令人为之动容。钱乙先生深感很多同行于儿科方面医理不通医术不精,以致误人子弟,为此常行殷切教导。据记载,钱乙先生在多个诊病场合与同行切磋,指出其诊断和治疗的问题所在,有人戏称为“现场考试”。这种“现场考试”的方式尽管有些让同行尴尬,但钱乙先生想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大家严密医理、提高诊疗水平,其教导劝进之心殷殷可鉴。

二、钱乙先生伟大之处更在于其对包括儿科在内的中医医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这部中医儿科专著,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钱乙先生关于儿科诊治的理法方药。该书是由其弟子阎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成书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专论小儿脉、因、证、治,收列儿科常见病证治80余条,中卷收载典型病案23则,下卷列载方剂124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小儿经方,于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续论,往往有回生之功。”确实言不为过。

(一)全面系统地总结形成儿科诊疗医理:钱乙先生认为小儿不同成人,在生理上,“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脏腑柔弱”,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来指导临床辩证论治。钱乙先生通过总结前人理论和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儿科中“脏腑辨证论治”的方法,即“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这些为儿科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奠定了完善的理论基础。

(二)明晰有效的儿科诊法手段:钱乙先生根据自己长期的临证经验,把四诊手段创造性地用于儿科,鉴于小儿“脉既难凭,必资外证,而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而小儿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突出强调“望诊”的重要性,并对小儿在生病时全身不同状况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描绘,如“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急喘。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在诊断上,他还创造性的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提出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可以从这些面部部位的颜色变化判断小儿的病症;眼睛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 可以从眼睛内颜色的变化判断小儿的病症。

(三)形成儿科治疗的新方法:钱乙先生根据小儿 “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生理特点,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化裁和创造了许多补泻五脏的新方剂。如泻青丸、导赤散、泻黄散、泻白散、六味丸、安神丸、益黄散、阿胶汤等,六味地黄丸更是影响深远,这些都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剂,至今仍被医家所喜用。

(四)对儿科养生的新理念:钱乙先生曾有言,“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受损;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外感风寒。

此外,钱乙先生的五脏辨证、五脏与四诊的联系、五脏盛衰与季节时辰的关系、五脏补泻方剂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对包括儿科在内的整个中医医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钱乙先生一生旨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医道精深、道德高尚,为后人之楷模,后辈当深入学习和发扬光大。

三、问题

(一)古医书中的很多名词不解其意:如生风、顿闷、体骨重,变蒸,惊疳癖瘕等。

(二)对五行与脏腑的生克关系还不太理解,对虚实寒热如何判断不知如何掌握。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