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踈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踈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踈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踈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踈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踈而取之上,气和乃止。——灵枢.终始第九
我们用各种方法确定了人体的阴阳相倾,针刺治疗则是按反方向调整人体的阴阳相倾,使人体阴阳不相倾移。气偏于足太阳,说明与之对应的足少阴是最空虚的,我们就补足少阴,泻足太阳。善用针者,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其他各经以此类推。判断病人当下的气血状态,选择井、荥、输、经、合不同的穴位。阴经与阳经的气血不是等量的,每一对相表里的经脉阳经气血都多于阴经,因此在治疗上无论是补阴泻阳还是补阳泻阴,针刺阳经要比针刺阴经多一个穴位,阳经多选的这个穴位便是不具有五行属性的原穴。“原”同“源”,为水的源头之意,原穴位于五输穴的中央,为一条经脉气血最集中的地方,故称为原穴。如果每一个五输穴代表一支独立的军队,那原穴就如同粮草供应着每一支军队。无论是对原穴施行补法还是泻法,都会大大增强其他五输穴的补泻力度,这一点可以通过一边针刺一边摸脉象来验证。
假设一个病人,我们摸脉为肝脉,且人迎三盛,脉象不躁动,病人的表现也符合肝病、筋病和阳明病的外在表现,我们的治疗选穴就是:补足太阴经的荥穴大都,泻足阳明经的荥穴内庭,泻足阳明经的原穴冲阳。先补后泻,一个一个穴位针刺,先补大都,起针后再分别泻内庭、冲阳。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