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根据《皇帝内经》,摸索出一整套面诊方法。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他认为小儿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症。从下边两张图,我们能看出钱乙小儿面诊的特点“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比较简约,明了,而黄帝内经灵枢的面诊图,却相对复杂一些,有些地方与钱乙不同。黄帝内经.灵枢面诊图的两颊皆为肾,鼻梁为肝,印堂为肺,心却在两眼之间,肾在两颊。
《灵枢·五色篇》把面部与脏腑对应关系为: 天庭(额)为首面;阙上(眉心上)为咽喉;阙中(印堂、眉心)为肺;阙下(下极、山根、鼻根)为心;下极之下(直下、年寿、鼻柱)为肝肝部左右(鼻柱旁)为胆;肝下(面王、准头、鼻尖)为脾;方上(鼻翼、脾两旁)为胃;中央(颧骨下)为大肠;挟大肠(颊)为肾;明堂以上(鼻翼旁)为小肠;明堂以下(人中)为膀胱、子处。这些与钱乙的小儿面诊出入较大。但《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的相关部位却划分为: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颏候肾,鼻候脾。这与钱乙的小儿面诊又吻合了,这说明钱乙的面诊是继承了《素问·刺热篇》的学说。据说,内伤多用五色篇面部分候脏腑,外感多按刺热篇面部分候脏腑。
邀请回答
收藏(0)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