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问·上古天真论》
参照标准: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术:技术;数:自然之数,河图洛书之数,先天八卦之数1-8,大衍之数五十等。
真确操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生病。
错误操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七七八八:
先天八卦: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后天八卦:坎1坤2震3巽4中5乾6兑7艮8。取后天数,兑为少女为七,艮为少男为八。
6为老阴,9为老阳,逢九变阴(阳极)逢六变阳(阴极);7为阳可生为9,8为阴可降为6,故此以后天卦之七为女用(阴用阳),八为男用(阳用阴),自然法则。符合《易经》“阳卦多阴,阴卦多阳”的原则。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八八,则齿发去。
法于阴阳,亦可以百岁,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圣人、贤人)
把握阴阳,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真人)
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四季源于阴阳。
春夏养阳,春夏为阳主升浮;秋冬为阴主收藏。阳升阴降也。虽四季其实还是阴阳。
春三月:发陈。会把潜藏在冬天的阳发于表,如种子或豆芽的发芽阶段,柔嫩需要“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否则,到夏天没能量可用,生长就不能茂盛。同理,小孩为少阳需要多多夸奖“生而勿杀,予而勿夺”,清晨为少阳亦即同理,不要晨起洗澡洗头,影响阳气生发,慢性鼻炎不会好,反之不药而愈。
夏三月:藩秀。繁荣茂盛象。天地交合,万物华实,使气得泄,尽情正常出汗,冬病夏治,排寒湿最佳时机,不宜食寒凉冰饮,因所爱在外阳在外。
秋三月:容平。包容平和,收敛神气,让阳气随天阳一起收敛慢慢进入潜藏。使秋气平,无外其志。无阳可收或收甚少,冬天容易得腹泻的病。
冬三月:闭藏。能收还要会藏,如北方大地大雪覆盖,阳潜藏很深,而南方封藏很少或不如北方之足,故北方人喜欢大鱼大肉面食可消化,而南方人例如上海人小资所吃很少,两广人喝汤吃米粉比较容易消化的实物较多。
四季者阳气生发收藏也,阳复则生阳尽则死,所谓死也只不过是阳尽而已。肃杀者、收敛去阳气也,天生天杀道之理也——《阴符经》,四时阴阳,万物轮回之象耳。外在无比秀丽繁华凄凉悲切之万象,不过阴升阳降、阴收阳散而已,不外乎阴阳。
三、《素问·生气通天论》
进一步阐述阴阳四时五行五味五脏生克制化关系。
五味之用: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过与不及都是病,恬淡虚无为上,清淡饮食最佳。圣人陈阴阳,守中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病因:
薄厥: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
偏枯:汗出偏沮
痤疿:汗出见湿
足生大丁:高梁之变
郁乃痤:劳汗当风,寒薄为皶
大偻:开阖不得,寒气从之
风疟: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
痈肿:营气不从,逆于肉理
结论: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温病,热,湿热)
四、《灵枢·本神第八》
德:“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德者得也——《素书》
精:“生之来谓之精”。
气:“地之在我者气也”。
神:“两精相搏谓之神”。
魂:“随神往来谓之魂”。
魄:“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心:“任物者谓之心”。
意:“心有所忆谓之意”。
志:“意之所存谓之志”。
思:“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虑:“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智:“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王阳明《传习录》
肝藏血,血舍魂,
脾藏营,营舍意,
心藏脉,脉舍神,
肺藏气,气舍魄,
肾藏精,精舍志,
气: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