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气至的关系

“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从灵枢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针灸治疗疾病的关键问题是:气至而有效。它效果之快,如风吹残云,瞬间可见蓝天。那么如何可以达到这种神奇的效果呢?这里面有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意在抛转引玉,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习。

一、气至而有效,再么样才算是气至呢?气至的标志又是什么?

二、比如心俞穴,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这个旁开是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旁开在左?还是在右?天枢穴,前正中线旁开2寸,在上?在下?在左?还是在右?很多这种模糊的概念,如何理解?如何利用?

对以上两个问题谈一下自己多年临床感悟:气至而有效,也就是“得气”,那再么才算得气呢?现在的学院教材概念,和很多人都认为:酸、麻、胀、痛、针下沉紧感就是得气了?可是很多时候你不需要在穴位上,在穴位附近的地方下针、行针一样有酸、麻、胀、痛、针下沉紧感。这又如何解释呢???

标幽赋讲:“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我理解是“打跳”也就是气至的表现,而且在多年的应用中,打跳的治疗效果真是:“如热汤泼雪,立竿见影”。对于旁开这个问题个人体会是:揣穴。为什么要揣穴呢?因为按照书上所写,你根本无法及时准确的找出那个最佳的下针位置,如果定位不能够达到最佳,再么会达到“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的效果呢?如何知道自己揣穴到位呢?指下揣穴的时候,一定要和患者互动,你揣穴如果很正确,患者会告诉你,好如串电串麻感而且此时此刻病变部位症状在减轻甚至有明显缓解,这个就是旁开的那个最佳穴位。然后揣穴进针,一气呵成。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