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第四十九中描写到:
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也就是在讲述色诊——当面部出现病色时,依其所在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出问题。
· 颜面各部位的名称。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 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 阙者,眉间也; 庭者,颜也; 蕃者,颊侧也; 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 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 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小兒藥證直訣》作者:錢乙
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赤者,熱也,隨證治之。
以下为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第四十九中描写到的其它内容:
· 色诊:颜面出现病色时,依其所在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出问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 黄帝曰:外内皆在焉。 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 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 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 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 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 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 根据五色部位的移转变化来决断病证性质与病邪的传变
雷公曰:以色言食(病)之间甚,奈何? 黄帝曰:其色麤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 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 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 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 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 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痺。 在地为厥。 此其常也; 各以其色言其病。
· 本段论述了黑色出于庭、赤色出两颧且大如拇指等两种病象,在疾病预后诊断上的价值。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黄帝曰:大气入于藏府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 说明了脏腑、肢体等发生病变时,在面部各自分布位置的反映
雷公再拜曰:善哉! 其死有期乎? 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 雷公曰:善乎! 愿卒闻之。 黄帝曰:庭者,首面也; 阙上者,咽喉也; 阙中者,肺也; 下极者,心也; 直下者,肝也; 肝左者,胆也; 下者,脾也; 方上者,胃也; 中央者,大肠也; 挟大肠者,肾也; 当肾者,脐也; 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颧者,肩也; 颧后者,臂也; 臂下者,手也; 目内眦上者,膺乳也; 挟绳而上者,背也; 循牙车以下者,股也; 中央者,膝也; 膝以下者,胫也; 当胫以下者,足也; 巨分者,股里也; 巨屈者,膝膑也。 此五藏六府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 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 能别左右,是谓大道; 男女异位,故曰阴阳。 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 根据面部色泽变化来判断疾病,辨别病位的深浅、病程的长短和疾病的防治的内容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攣,寒甚为皮不仁。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 察其泽夭,以观成败; 察其散搏,以知远近; 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 色明不麤,沉天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 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 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 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 下为卵痛; 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ã阴之属也。 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 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左为左,右为右。 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 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莢,在面王为不日。 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