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这是针刺补泻的大法。徐,意指缓慢;疾,意指快速。
运用针刺方法总的都有个快慢问题,因而掌握快慢被看作是刺法的要点。所以《灵枢》又说:“刺之微,在速迟。”这些诗句样的语言,点出了刺法操作的关键。文字上“疾”与“实”押韵,“徐”与“虚”押韵,“微”与“迟”押韵,由此组成了最古老的刺法歌诀。补泻法是贯串于从进针到出针的全过程。缓慢进针,较快出针,不损伤正气(使虚者实)为补;较快进针,缓慢出针,能祛除病邪(使实者虚)为泻。这就是《灵枢·小针解》所解释的“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疾进而徐出的目的在于祛邪。《灵枢·官能》说:“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就是这一用意。徐进而疾出的目的则在于扶正。《灵枢·官能》说:“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从上述可知,《灵枢》各篇的解释是一致的。
《素问·针解》篇的解释却有所不同。说:“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这里没有提进针,只就出针和出针后的按穴情况来分徐疾。意思是慢出针而速按其穴为补,速出针而慢按其穴为泻。实际所说的“出针”已不同于《灵枢》所指的退针过程,而是指针刺时间的长短(久暂)。杨继洲《针灸大成》曾分析说:“盖徐疾二字,一解作缓急之义(动作快慢),一解作久速之义(时间久暂)。”现将《灵枢》、《素问》所释对照如下表徐疾异同
补、泻
1、入针
2、针时
3、出针
4、按穴
补法
缓(徐)
久(徐)
急(疾)
即按(疾)
泻法
急(疾)
速(疾)
缓(徐)
稀按(徐)
《灵枢·小针解》指的是(1)(3)两项,《素问·针解》篇指的是(2)(4)两项。看来《灵枢·小针解》的解释符合“大要”的原意,《素问·针解》篇的解释似出于推演。后世针刺补泻法也多以《灵枢》所说为准。如补法采用分三次进针,按浅、中、深逐步深入,退针则由深部一次退到浅部,即体现了“徐进、疾出”;泻法采用一次进针直达深部,退针则分三次,按深、中、浅逐步浅出,即体现了“疾进、徐出”。《素问》所说的补法用“徐出针”,泻法用“疾出针”,是指针刺时间的长或短,实际是《灵枢》“寒则留之”、“热则疾之”的另一种提法。补法用“疾按之”,泻法用“徐按之”,是对针后按穴的区分,与《灵枢·终始》篇“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詴(音委),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詴,无使邪气得入”的说法是类似的。“稀按”和“徐按”,指对实证不必急于按穴,以利于泄邪气;“疾按”,是指对虚证要立即按穴,以利于养正气。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间歇行针
定位-----消毒------进针--------------------得气-------------------------------留针------出针
单手进针法 行针 行针基本手法 补泻
双手进针法 提插法 常用补泻手法
指调 夹持 捻转法 提插补泻
舒张 提捏 行针辅助手法 疾徐补泻
循法 弹法 开阖补泻
刮法 捻法 呼吸补泻
飞法 震颤 迎随补泻
从以上的分析说明,《灵枢》和《素问》的解释虽然各有不同,但因所指内容各异,实际并不矛盾。所以《针灸大成》说:“此经有两解:所谓徐而疾者,一作徐内而疾出,一作徐出针而疾按之;所谓疾而徐者,一作疾内而徐出,一作疾出针而徐按之——两说皆通。”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