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雅1班——力文才
【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用鍼之要,無忘其神。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古之善用鍼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持鍼縱舍,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
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 ,九以法野。
【靈樞】小鍼之要,易陳而難入。又云:刺之微在速遲。知其往來,要與之期。
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
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
古之善用鍼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用鍼之要,無忘其神。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
【靈樞】凡用鍼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鍼最妙,補寫之時,以鍼為之。 寫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鍼,邪氣得泄。按而引鍼,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持鍼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鍼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
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鍼陷脈則邪氣出,鍼中脈則濁氣出,鍼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鍼害畢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鍼。鍼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 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聖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鍼道咸绝。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慪,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藏,外刺六府,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寫其血絡,血盡不殆, 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师。盛則徒寫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寫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感想:
用针之道,首先要明了神的要义,知悉病所由来,知用针之道,这样才能掌握其根本,才能达到有得放失,不致迷茫。我学习多年,从倪师的人纪针灸一路学过来,一直还是处于表象,无法深入,不能达到明的境界。甚至持针如临虎,无从下手。
今天重新在灵柩中看到这句话,深有感触,进一步认识到,在穴位与针灸的运用,必须掌握神与气的结合,做到心中了了,有的放失,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