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临床感想-雅1-彭能飞-第二课前

【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鍼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裏,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鍼經。願聞其情。 歧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小鍼之要,易陳而難入。麤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覩其疾,惡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遲。麤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 麤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 凡用鍼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古人对天对地对人对世间万物都有敬畏之心,人命之重,贵于千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对医疗是十分谨慎的,能用针就不用砭石,能用砭石就不用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治疗好疾病。

针刺的微妙在于正确使用疾徐的不同手法,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要怀着谨慎的心,多学习才能掌握。

迎随补泻的方法在临床中是的最常用的方法。

补泻的手法很多,实在不会的话可以在所需的相生相克的穴位上做平补平泻,或者相生相克的经络的相应穴位上做平补平泻。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鍼陷脈則邪氣出,鍼中脈則濁氣出,鍼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鍼害畢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鍼。鍼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气至的感觉会酸麻胀,气血非常旺的大穴会有强烈眩晕的感觉,比如公孙,胃痛扎这一针,强烈眩晕一分钟后起针,就不痛了。


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 歧伯曰: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 凡將用鍼,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藏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鍼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藏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鍼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 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穴位要熟悉,讲到要领才能马上联想起来。

本节所指的十二原名称,是属于五脏的十穴和膏肓的各一穴,而并无六腑所属的原穴。在《灵枢•本输》篇中,则分别指出了六腑的原穴。后世所通称的十二原,就是将本节所指出的五脏原穴,和《灵枢•本输》篇中所指出的六腑的原穴,再加上心经的神门穴所组成的。


脹取三陽,飧洩取三陰。 稟今夫五髒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裡,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佛说病分三种,一生理的病二冤业的病三业障的病。医生治疗时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绝不放弃,假如病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要给患者推荐很好的医生。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