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课前作业

灵枢课前作业              牛秀珍

前言   

这个前言是发自内心的想先说几句,班主任给我们留下课前预习灵枢。看看繁体字很难,跃入眼前的灵枢篇章,同样展现了林老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动。无论素问还是灵枢,都已经把每一篇中心思想标注、表格量化、重点图解简化,引导我们直入主题而不再浪费时间。足见林老师的善解人意菩萨心肠。在此感恩林大栋老师呕心沥血的倾心奉献!同时也愿林老师劳逸结合保持健康旺盛的精力。为后来者追寻《内径》以及经方学习继续做铺垫。以下是我今天整理出来的作业,也是我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很多,还望老师们百忙中批注。

【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摘抄学习如下

★  九針主治:

名 稱

長 度

別 名

功 用

主 治

1.鑱 針

一寸六分

 今箭頭針

欲淺刺而不令深入

邪熱病在頭身皮膚

2.員 針

一寸六分

 今絮針

利導分肉

邪氣在分肉之間

3.鍉 針

三寸半

 

利於用補

邪在脈中

4.鋒 針

一寸六分

 今三稜針

瀉熱出血

時氣溫熱瘤邪

5.鈹 針

四寸

 

開之取大膿

寒熱相搏,或邪氣鬱於榮衛,凝滯不通

癰疽膿成

6.員利針

一寸六分

 

可稍深刺

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與走注歷節痛

7.毫 針

一寸六分

 

刺寒邪痺病浮淺在絡

正氣不足者用此刺之

邪客經絡,而為痛痺,邪氣輕淺者

(寒熱痛痺) 

8.長 針

七寸

 今環跳針

取深邪遠痺

虛邪深入,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之間

9.大 針

四寸

 古之燔針

通瀉關節,使關節利

周身淫邪,或風或水,溢於肌體,留而

不能過於關節,壅滯為病(關節痺)

 本篇之名句選:
★ 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鍼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
★ 刺之微在速遲
★ 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
★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 凡用鍼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 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 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
★ 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 【本篇題解】介紹九針和十二原,也就是九種不同針具的名稱、形狀、用途,以及十二原穴的名稱、對應臟腑、治療原理。

【靈樞】本輸第二摘抄如下
☀ 【本篇題解】介紹五輸穴,也就是十二經脈各經的井、滎、輸、原、經、合,各穴的名稱、位置。

  • 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各經井、滎、輸、原、經、合穴的名稱與部位。

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六府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歧伯曰:請言其次也。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 溜于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于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于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心出於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流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注于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俞;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于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溜于行間行間足大趾間也,為滎;注于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俞;行于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 入于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脾出于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俞;行于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腎出于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于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俞;行于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于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膀胱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 溜于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于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 過于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于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于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膽出于竅陰,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于俠溪,俠溪,足小趾次趾之間也,為滎;注于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俞;過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于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于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胃出于厲兌厲兌者,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于內庭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俞;過于沖陽,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于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于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于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于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腧在於足大趾之前,少陽之後,出于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于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寫之。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出于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注于後溪,後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俞;過于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行于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于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于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于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于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是謂五藏六府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府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 手足三陽經與任、督脈上行頭面所必經之處的頸脖八穴說明。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 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 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 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 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 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 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 頸脖部位的手足六陽經之前後排列次序

足陽明,俠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 足太陽俠項大筋之中,髮際。陰尺動脈,在五裏,五俞之禁也。

  • 六腑的生理功能、五臟陰陽、表裡配合的解說。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藏。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與合者。

  • 四季針刺取穴原則。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臟腑應合比較表 

 

素問五藏生成論

靈樞本輸篇

靈樞本藏篇

肝之合筋也,其榮在爪,其主肺也

肝合膽,中精之府

肝合膽,筋其應

心之合脈也,其榮在色,其主腎也

心合小腸,受盛之府

心合小腸,脈其應

脾之合肉也,其榮在唇,其主肝也

脾合胃,五穀之府

脾合胃,肉其應

肺之合皮也,其榮在毛,其主心也

肺合大腸,傳道之府

肺合大腸,皮其應

腎之合骨也,其榮在髮,其主脾也

腎合膀胱,津液之府

腎合三焦,膀胱,

腠理毫毛其應

本輸: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府也。

本篇之名句選:
★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
★ 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靈樞】小鍼解第三摘抄如下
☀ 【本篇題解】小針解就是對小針的進一步解說,也就是加以解釋《靈樞·九針十二原》中關於小針的部分,對其內容做出更詳細的補充說明。

篇之名句選:
★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寫也
★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鍼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鍼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 迎而奪之者,寫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第四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比較邪氣入侵人體時的各種情形,包括了所傷的身體部位、所傷的經脈,並列出了五臟六腑為邪氣所傷時出現的病形。

★ ★ ★ 各臟腑脈象對應病形整理 ★ ★ ★ 
【肝脈】

脈象

診斷

脈象

診斷

急甚

惡言。

微急

肥氣在脅下若覆杯。

緩甚

善嘔。

微緩

水瘕痹。

大甚

內癰;善嘔衄。

微大

肝痹陰縮,咳引小腹。

小甚

多飲。

微小

消癉。

滑甚

貴疝。

微滑

遺溺。

濇甚

溢飲。

微濇

瘛攣筋痹。

 【心脈】

脈象

診斷

脈象

診斷

急甚

瘛瘲。

微急

心痛引背;食不下。

緩甚

狂笑。

微緩

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

大甚

喉吤。

微大

心痹引背,善淚出。

小甚

善噦。

微小

消癉。

滑甚

善渴。

微滑

心疝引臍,小腹鳴。

濇甚

瘖。

微濇

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脾脈】

脈象

診斷

脈象

診斷

急甚

瘛瘲。

微急

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

緩甚

痿厥。

微緩

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

大甚

擊仆。

微大

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

小甚

寒熱。

微小

消癉。

滑甚

貴癃。

微滑

蟲毒虫有蝎腹熱。

濇甚

腸貴。

微濇

內貴,多下膿血。

 【肺脈】

脈象

診斷

脈象

診斷

急甚

癲疾。

微急

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

緩甚

多汗。

微緩

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大甚

脛腫。

微大

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

小甚

泄。

微小

消癉。

滑甚

息賁上氣。

微滑

上下出血。

濇甚

嘔血。

微濇

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甚應善痠矣。

 【腎脈】

脈象

診斷

脈象

診斷

急甚

骨癲疾。

微急

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

緩甚

折脊。

微緩

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大甚

陰痿。

微大

石水,起臍以下至少腹;腄腄然至胃脘死不治。

小甚

洞泄。

微小

消癉。

滑甚

癃貴。

微滑

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

濇甚

大癰。

微濇

不月,沉痔。

 ★ 六病之變_針刺心要 

 

急多寒

緩多熱

大多氣少血

小氣血皆少

滑陽氣盛,微有熱

濇多血少氣,微有寒

刺急

刺緩

刺大

刺小

刺滑

刺濇

深內久留

淺內疾發

去其熱

微瀉其氣

無出其血

陰陽形氣俱

不足,勿取以

鍼,調以甘藥

疾發鍼而淺內

瀉其陽而去其熱

必中其脈,隨其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鍼,疾按其痏,無令其出血,以和其脈

 ★ 五藏脈之搏堅軟散一覽表 

五藏

搏堅而長

軟而散

色不青,當病墜。

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色澤者,當病溢飲。

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

當病舌卷不能言。

當消環自已。

其色黃,當病少氣。

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

其色赤,當病折髀

當消病食痹。

當病唾血。

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

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

當病少血,至令不復

★ 比較《類經》、《難經》的望聞問切: 

四診

內經

靈樞第四•邪氣臟腑病形

難經

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望而知之謂之神

--

聞而知之謂之聖

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問而知之謂之工

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

切而知之謂之巧

 本篇之名句選:
★ 諸陽之會,皆在于面
★ 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藏。故邪入于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府
★ 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 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靈樞】根結第五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題解】介紹經脈的根結,包括其部位和穴位名稱,對應於「開、閡、樞」的作用和其所主的疾病,以及治療的運用。

★ 三陰三陽經脈根結表:

經名

太陽

陽明

少陽

太陰

少陰

厥陰

根穴(井)

至陰

厲兌

竅陰

隱白

湧泉

大敦

結穴

睛明

頭維

聽宮

中脘

廉泉

玉堂

★ 六陽經根溜注入表:

經名

足太陽

足陽明

足少陽

手太陽

手陽明

手少陽

根(井)

至陰

厲兌

竅陰

少澤(井)

關衝

商陽

溜(原)

京骨

丘墟

衝陽

陽谷(經)

陽池

合谷

注(經)

崑崙

陽輔

下陵,解谿

小海(合)

支溝

陽谿

入 (*,絡)

天柱,飛揚

天容,豐隆

人迎,光明

天窗,支正

天牖,外關

扶突,偏歷

※ 除了手太陽為井經合,其他都是井原經。

 本篇之名句選:
★ 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鍼道咸絕
★ 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 太陰為開,厥陰為閤,少陰為樞
★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藏之精
★ 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
★ 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

百度翻译本篇名句:

1、明确了解了经脉气血自始至终的变化规律,并以五脏之气为纲纪,就可以确定阴阳经脉的关系。手足三阴经与五脏相通,手足三阳经与六腑相通。阳经受气于四肢之末,阴经受气于五脏本身。所以泻法是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行针,补法是随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行针。掌握了迎随补泻的方法,就可以让脉气调和。调和脉气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明白阴阳变化的规律,明了五脏在内为阴,六腑在外为阳。要把这些理论流传于后世,作为恒古不变的信条,敬奉这一信条,生命就可以延续,轻慢这一信条,就会导致夭亡灾殃。

没有疾病的人脉口、人迎的脉象与四季相应,脉口、人迎互相呼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搏动而不止

2、气短的病人,脉口、人迎都虚弱无力,而尺肤和脉象又不相称。这种情况就是阴阳都不足的征象,补阳就会使阴气衰竭,泻阴则会使阳气亡脱。针对这样的病人,只可用甘味的药剂来调养,而不能服用性猛量大的药剂。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也不能使用灸法,假如由于不能痊愈就使用泻法,就会损伤五脏的真气。

3、所谓的终始,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从脉口、人迎两穴,就可知道五脏六腑的阴阳有余与不足,平衡与不平衡,而阴阳盛衰的变化规律也就大致如此了。所谓的平人就是没有疾病的人,没有疾病的人脉口、人迎的脉象与四季相应,脉口、人迎互相呼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搏动而不止

4、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病在足少阳胆经;若大一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大于寸口二倍,病在足太阳膀胱经;若大二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大于寸口三倍,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大于寸口四倍,而且搏动又大又快,叫做“溢阳”,溢阳是阳经邪气亢盛,将阴气格拒于外,使阴阳脱节,称为“外格”

5、寸口脉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寸口脉大于人迎二倍,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二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大于人迎三倍,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大于人迎四倍,而且搏动又大又快,叫做“溢阴”,溢阴是阴经邪气偏盛,不能与阳气相交,将阳经之气关闭在内,称为“内关”。内关则表里不通,是不可医治的死症。

6、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应当泻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泻法取二穴,补法取一穴,每两日针刺一次,还必须切按人迎与寸口,以察验病势的进退,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止。人迎脉大于寸口二倍,应当泻足太阳膀胱经而补足少阴肾经。泻法取二穴,补法取一穴,每两日针刺一次,还必须切按人迎与寸口,以诊查病势的变化,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针。人迎脉大于寸口三倍,应当泻足阳明胃经而补足太阴脾经,泻法取二穴,补法取一穴,每日针刺两次,还必须切按人迎与脉口,以诊查病势的变化,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针。

7、寸口脉大于人迎一倍,应当泻足厥阴肝经而补足少阳胆经,补法取二穴,泻法取一穴,每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寸口与人迎,以诊查病势的变化,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针。寸口脉大于人迎二倍,应当泻足少阴肾经而补足太阳膀胱经,补法取二穴,泻法取一穴,每二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寸口与人迎,以诊查病势的变化,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针。寸口脉大于人迎三倍,应当泻足太阴脾经而补足阳明胃经,补法取二穴,泻法取一穴,每日针刺两次,必须切按寸口与人迎,以诊查病势的进退,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针。之所以每日针刺两次,是因为足阳明经主胃,谷气充盛,是可以每日针刺两次的。

8、大凡针刺的原则,达到阴阳二气调和就要止针。要注意补阴泻阳,才能达到语音清朗,耳聪目明。大凡针刺应注意的是采用三刺法使谷气到来

9、初刺浅层,使阳邪排出;再刺稍深,使阴邪排出;最后深刺至分肉之间,待正气来到,就可出针了。阴经的邪气盛,阳经的正气虚,一定要先补阳经的正气,后泻阴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们的有余和不足。阴经的正气虚,阳经的邪气盛,一定要先补阴经的正气,后泻阳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们的有余和不足。

10、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条经脉,都有动脉布于足大趾之间,针刺时要先审察它属于虚症还是属于实症。如果虚症误用了泻法,叫做重虚,虚而更虚,病就更严重了。大凡针刺这些病时,先用手指切按动脉,脉搏实而快的用泻法,脉搏虚而缓的用补法;反之,则病必加重。这三脉跳动的部位,足阳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阴经在足跗之内,足少阴经在足跗之下。

11、手指弯曲而不能伸直的,其病在筋上;伸直了而不能弯曲的,其病在骨上。病在骨就治骨,病在筋就治筋。

12、补泻之法,在泻的时候要看哪一处的脉气实,针刺要深,出针后缓按针孔,以尽量泄出邪气;在补的时候要看哪一处的脉气虚,用浅刺法,以养其脉气,出针后急按针孔,不叫邪气侵入。邪气来时,针下会感到紧急;谷气来时,针下会感到徐和。脉气盛实的,当用深刺法,以泄其邪气;脉气虚弱的,当用浅刺法,使精气不致外泄,以养其经脉,而只是排出邪气。针刺各种疼痛的疾病,需深刺,其脉象都是实的。

13、腰以上的病,都由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主管;腰以下的病,都由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主管。病在上部的,可取下部的腧穴;病在下部的,可取上部的腧穴;病在头部的,可取足部的腧穴;病在腰部的,可取腘部的腧穴。病生于头部,必觉头重;病生于手部的,必觉臂重;病生于足部的,必觉足重,在治疗时,先要分析生病的原因,再行针刺。

14、春天的邪气在毫毛处,夏天的邪气在皮肤处,秋天的邪气在分肉处,冬天的邪气在筋骨处,针刺这些病时,要根据时令的变化而酌情使用深浅补泄。刺肥胖的人,要用秋冬的标准深刺,刺瘦弱之人,要用春夏的标准浅刺。疼痛的病多属阴症,疼痛而用手按之不得其处的也属阴症,要用深刺法。病在上部或表层属阳,病在下部或深层属阴。发痒的病,仅在皮肤,属阳,当用浅刺法。

15、病如先起于阴经,要先治疗阴经,然后再治疗阳经;病如先起于阳经,要先治疗阳经,然后再治疗阴经。针刺热厥的病,留针等针下觉寒而后去针;针刺寒厥的病,留针等针下觉热而后去针。针刺热厥,要补其阴经二次,泻其阳经一次;针刺寒厥,要补其阳经二次,泻其阴经一次。所谓“二阴”,是在阴经针刺二次;“二阳”是在阳经针刺二次。久病的人,邪气侵入必深,针刺这类宿疾,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隔日再刺,还必须首先察明病邪在左在右的偏盛现象,去除血脉中的郁滞。针刺的原则大体就这些了

16、大凡针刺之法,一定要先观察患者的形气。如果形肉未脱,气少脉躁,出现了躁而且快的脉象,就应当采用缪刺法,轻手浅刺其络脉,使耗散的精气可以收住,而聚集的邪气可以散去。

针刺医生意志专一,听不到旁人的声音,从而使精神内守,全心集中在针刺上。

17、男子要浅刺候气于外,女子要深刺候气于内

人的经脉运行全身,一日一夜五十周,以使五脏精气循环往来

【靈樞】壽夭剛柔第六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題解】說明人體體質的剛柔陰陽屬性,以及從其來辨別壽命長短的方法。

★ 形氣 

形之緩急

表現

形充而皮膚緩者

則壽

形充而皮膚急者

則夭

形充而脈堅大者

順也

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

氣衰,衰則危矣

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

骨小則夭矣

形充而大肉胭堅而有分者→肉堅

肉堅則壽矣

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

肉脆則夭矣

氣勝形者 (平人)

氣勝形者 (病而形氣脫者)

形勝氣者 (病而形氣脫者)

 本篇之名句選:
★ 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 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 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痺者內熱
★ 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痺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 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翻译:如久患痹病,邪气留滞不去,就应诊视血络,尽力去掉恶血

一般的健康人,其气胜过形体的能够长寿。有病的人,形消肉脱,即使气胜于形,但这是邪气盛,是要死的;如果形体胜过气脉,这是正气衰,也是很危险的。刺营是刺静脉以出恶血,刺卫是疏泄邪气,刺寒痹是针刺后再加药熨

【靈樞】官鍼第七摘抄学习如下

旁針刺、齊刺、揚刺、合谷刺的針數,主治及其手法 (多針手法)

名  稱

針數

主     治

手    法

傍針刺

2

治時間較久之痺症

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避久居者

齊刺

又名三刺

3

寒氣稽留面積雖小而深之痺症

一針直刺穴中,另二針夾刺兩旁,三針齊下

揚刺

5

寒氣稽留面積較大而淺之痺症

穴之正中下一針,穴之周圍下四針,而浮泛上舉

合谷刺

3~4

肌痺症

攢合刺於附骨分肉之間,分向左右,如雞足狀

★ 毛刺、經刺、絡刺、腧刺、分刺、關刺、短刺的主治及手法

 

名稱

主     治

手    法

毛刺

毛刺者,刺浮痺、皮膚也

淺刺皮毛之間

經刺

十二經脈有病,各於本經脈取穴治之

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

絡刺

絡脈瘀滯,宜刺其血絡,去其瘀血則癒

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

腧刺

刺諸經滎輸,指十二經之井、滎、俞、經、合穴;藏輸指五臟在背之俞穴

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輸

分刺

肌肉之近骨者名曰分肉,治邪在分肉

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

關刺

刺四肢筋肉之盡端,而治筋病

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勿出血。或曰淵刺,一曰豈刺

短刺

治療骨間疾病

§短者→乃漸漸深入之意

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

 ★ 半刺、直針刺、浮刺、恢刺、輸刺的主治及其手法

名稱

主     治

手    法

半刺

宣泄皮毛之邪氣

淺內而急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

直針刺

治療淺部之寒邪

刺針時先將腧穴部位之皮膚提起,然後將針延皮刺入

§直者—乃與皮膚平行之意

浮刺

治受寒而肌膚緊張之疾

傍入而浮之,以治肌疾而寒者──斜針法

恢刺

治神經痙攣症

直刺旁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

輸刺(五刺之一法)

治骨痺

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

 ★ 九針主治:

名 稱

長 度

別 名

功 用

主 治

1.鑱 針

一寸六分

 今箭頭針

欲淺刺而不令深入

邪熱病在頭身皮膚

2.員 針

一寸六分

 今絮針

利導分肉

邪氣在分肉之間

3.鍉 針

三寸半

 

利於用補

邪在脈中

4.鋒 針

一寸六分

 今三稜針

瀉熱出血

時氣溫熱瘤邪

5.鈹 針

四寸

 

開之取大膿

寒熱相搏,或邪氣鬱於榮衛,凝滯不通

癰疽膿成

6.員利針

一寸六分

 

可稍深刺

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與走注歷節痛

7.毫 針

一寸六分

 

刺寒邪痺病浮淺在絡

正氣不足者用此刺之

邪客經絡,而為痛痺,邪氣輕淺者

(寒熱痛痺) 

8.長 針

七寸

 今環跳針

取深邪遠痺

虛邪深入,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之間

9.大 針

四寸

 古之燔針

通瀉關節,使關節利

周身淫邪,或風或水,溢於肌體,留而

不能過於關節,壅滯為病(關節痺)

 本篇之名句選:
★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鍼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
★ 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 故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靈樞】[本神]第八摘抄学习如下

五臟虛實 

五臟虛實

肝→藏血→舍魂

虛──恐

實──怒

心→藏脈→舍神

虛──悲

實──笑不休

脾→藏營→舍意

虛──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實──腹脹,涇溲不利

肺→藏氣→舍魄

虛──鼻塞不利,少氣

實──喘喝,胸盈仰息

腎→藏精→舍志

虛──厥(元陽不足)

實──脹(寒氣盛)

本篇之名句選:
★ 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 故用鍼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鍼不可以治之也

【靈樞】終始第九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題解】介紹人迎脈和寸口脈的脈象與其所代表的十二經脈病症,以及其治療方法。並且介紹了幾種針刺方法,以及十二種針刺的禁忌和十二經脈氣將絕時的症狀表現。

本篇之名句選:
★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藏為紀,陰陽定矣
★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寫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
★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靈樞】經脈第十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題解】介紹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包括名稱、分佈、循行路徑,以及經脈虛實的病症表現

★ 是動病、所生病之不同說明 

 

難經

張景岳

張志聰

陳璧琉 鄭卓人

「是動」病候

 

 

 

「所生」病候

 

 

 

 

 

引文出處

邪在氣,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

 

邪在血,血壅而不滯,為血後病

 

 

 

《難經·二十二難》

動言變也,變則變常為病

 

 

凡在五髒則各言髒所生病,凡在六腑或言氣、或言血、或脈、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各有所主

 

《類經》

病因於外

 

 

 

病因於內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

本經經脈因外邪的引動而發生的疾病

 

 

與本經相連屬的髒腑所發生的病候

 

 

 

 

《靈樞經白話解》

 ★ 絡脈的起止位置與循行路線 

別 絡

名稱

部位

敷 布

手三陰

手太陰之別

列缺

去腕半寸

別走陽明

手少陰之別

通里

去腕一寸

別走太陽

手厥陰之別

內關

去腕二寸

別走少陽

手三陽

手陽明之別

偏歷

去腕三寸

別走太陰

手太陽之別

支正

去腕五寸

內注少陰

手少陽之別

外關

去腕二寸

合心主(厥陰)

足三陽

足陽明之別

豐隆

去踝八寸

別走太陰

足太陽之別

飛揚

去踝七寸

別走少陰

足少陽之別

光明

去踝五寸

別走厥陰

足三陰

足太陰之別

公孫

去本節後一寸

別走陽明

足少陰之別

大鍾

當踝後繞跟

別走太陽

足厥陰之別

蠡溝

去內踝五寸

別走少陽

前後側

任脈之別

尾翳

下鳩尾

散於腹

督脈之別

長強

挾臍上項

散頭上

脾之大絡

大包

出淵腋下三寸

布胸脅

 ★ 經氣絕證 

 

《靈樞‧經脈篇》

《難經‧二十四難》

陰氣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

三陰氣俱絕,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

陽氣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本篇之名句選:
★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 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靈樞】經別第十一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題解】介紹十二經別的循行路徑。

★ 十二經別六合表 

經 名

別入

別行

出合

合於

一合

足太陽

膕中、肛

膀胱,腎,心

足太陽

足少陰

膕中

膀胱,腎,心

 

二合

足少陽

毛際、季脅

肝,膽,心

頤,外眥

足少陽

足厥陰

毛際

肝,膽,心

 

三合

足陽明

髀、腹裏

脾,胃,心

口,目系

足陽明

足太陰

脾,胃,心

 

四合

手太陽

肩解、腋

心,小腸

面,內眥

手太陽

手少陰

淵液兩筋間

 

五合

手少陽

巔、缺盆

三焦,胸中

耳後,完骨下

手少陽

手厥陰

淵液下三寸

三焦,胸中

 

六合

手陽明

柱骨、肩骨禺

肺,大腸

缺盆,喉嚨

手陽明

手太陰

淵液少陰間

肺,大腸

 

本篇之名句選:
★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

【靈樞】經水第十二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題解】用自然界的十二條河流來對比十二經脈的各自特點,並且也說明了十二經各自之最適宜的進針深度和留針時間

  • 十二經脈治之以針艾調氣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 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 十二經脈與自然界之十二條河流(涇、渭、海、湖、汝、沔、淮、漯、江、河、濟、漳)與五臟六腑的對應情況。

黃帝曰餘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間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足太陽外合清水,內屬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足厥陰外合於澠水,內屬於肝。手太陽外合淮水,內屬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 ,漳以南者為陽引,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 經脈治療疾病時,十二經各自之最適宜的進針深度和留針時間。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m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陽明,五臟才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其受氣之逼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 辨別病人體質類型的重要性。

黃帝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膪之大小,可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失度之人,痛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本篇之名句選:
★ 五藏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靈樞】經筋第十三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題解】介紹十二經筋,包括循行路徑、所主疾病,以及其治療方法。

  • 足太陽膀胱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于踝,邪上結于膝,其下循足外側,結于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于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并上結于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于舌本;其直者,結于枕骨,上頭,下顏,結于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于頄;其支者,從腋后外廉結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痺也。

  • 足少陽膽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ä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ä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并蹻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痺也。

  • 足陽明胃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于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踵,ã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敢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痺也。

  • 足太陰脾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裏,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孟秋痺也。

  • 足少陰腎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并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并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痙,在外者不能挽,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痺也。

  • 足厥陰肝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季秋痺也。

  • 手太陽小腸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鍼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痺也。

  • 手少陽三焦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繫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痺也。

  • 手陽明大腸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痺也。

  • 手太陰肺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痺也。

  • 手厥陰心包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痺也。

  • 手少陰心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和治療方法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裏,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俛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鍼,名曰季冬痺也。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也。

本篇之名句選:
★ 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靈樞】骨度第十四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題解】骨度就是人體各個部分骨骼的尺寸長度。

  • 說明經脈的長度是以骨結的長度為依據。本篇描述人體各個部分骨骼的尺寸長度,包括頭圍、胸圍、腰圍的尺寸,以及頭面、頸項、胸腹、肢節等各部位骨骼的長短、大小和寬窄。

本篇之名句選:
★ 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

【靈樞】五十榮第十五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說明經脈中的經氣每日運行五十周次的路線和順序。

  • 經脈中的經氣每日運行五十周次的路線和順序。計算經氣運行的方法(根據漏刻計時法、氣息與日月經氣的聯繫)

本篇之名句選:
★ 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靈樞】營氣第十六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之名句選:
★ 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

【靈樞】脈度第十七摘抄学习如下

五臟與七竅的關係。

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骯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胛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翹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 五臟六腑病變時的症狀表現。

五臟不和一竅不通,六腑不合則留為癰。

本篇之名句選:
★ 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 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 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
★ 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合則留為癰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題解】說明營氣和衛氣的生成與運行,以及三焦的運行路線和特點

☀ 【本篇題解】說明營氣和衛氣的生成與運行,以及三焦的運行路線和特點。

  • 營衛的來源、生成、輸布、功能

本篇之名句選:
★ 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 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 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靈樞】四時氣第十九摘抄学习如下

 溫瘧、風水、飧泄、轉筋、水腫、著痹、癘風的治療方法。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瘸。風瘃膚脹,為五十七瘸。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飧洩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徒瘃,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篙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瘃,必堅。來緩則煩挽,來急則安靜,間曰一刺之,瘃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曰。著痺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干腸中不便,取三里,盛寫之,虛補之。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 六腑病的病理變化與治療方法。

愎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繫。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儋儋,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 望診和切診診斷疾病的方法。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曰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曰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 【本篇題解】說明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進而使用不同的針刺方法來對治。

  • 根據不同的四時氣候,選擇不同的針刺穴位、進針深淺和手法。

名句: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曰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曰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靈樞】五邪第二十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題解】說明邪氣入侵五臟所導致的病症與其治療方法。

  • 邪在肺的病症與治療方法。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 取之膺中外喻,背三節五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 邪在肝的病症與治療方法。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 邪在脾的病症與治療方法。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

  • 邪在腎的病症與治療方法。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 邪在心的病症與治療方法。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 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 【本篇題解】說明邪氣入侵五臟所導致的病症與其治療方法。

  • 邪在肺的病症與治療方法。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 取之膺中外喻,背三節五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 邪在肝的病症與治療方法。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 邪在脾的病症與治療方法。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

  • 邪在腎的病症與治療方法。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 邪在心的病症與治療方法。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 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本篇之名句選:
★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
★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
★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

【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摘抄学习如下

【本篇題解】本篇的重點包括了皮寒熱、肌寒熱、骨寒熱、熱厥、寒厥等寒熱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並且說明了頭部五個腧穴「天牖五部」的部位和主治。

  • 皮寒熱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

  • 肌寒熱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于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

  • 骨寒熱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 骨痹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骨痺,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

  • 體惰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 厥痹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厥痺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寫陽補陰經也。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 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 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暴瘖氣鞭,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暴襲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暴攣癎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暴痺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天牖五部。

  • 齲齒、熱厥、寒厥等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寫之。 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陽明有挾鼻入于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繫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其。 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 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 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 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 振寒洒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

  • 四時針刺取穴: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

春取絡脈, 夏取分腠, 秋取氣口, 冬取經輸。 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

  • 五臟在人體的五個部位(伏兔部、腓部、背部、五臟腧穴部、頸項部),發生癰疽可能致死。

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藏之輸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 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 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 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 汗出之陰陽經調控

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 【本篇題解】本篇的重點包括了皮寒熱、肌寒熱、骨寒熱、熱厥、寒厥等寒熱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並且說明了頭部五個腧穴「天牖五部」的部位和主治。

  • 汗出之陰陽經調控

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本篇之名句選:
★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
★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慪,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靈樞】癲狂第二十二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重點包括了癲病、狂病等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 風逆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取手大陰表裏,足少陰陽明之徑,肉清取滎,骨清取井、經也。

【靈樞】熱病第二十三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介紹各種熱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 五十九刺: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髮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髮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聰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

  • 心疝、喉痺、風痙、癃等幾種熱病的特殊證型的刺治方法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喉痺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 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涌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

本篇之名句選:
★ 病先起于陽,復入于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
★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靈樞】厥病第二十四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介紹各種厥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 蟲瘕、耳聾、耳鳴、耳痛有膿、下肢不利、下血和風痹等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腸中有蟲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鍼;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鍼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鍼也。ã腹憹痛,形中上者。 耳聾無聞,取耳中;耳鳴,取耳前動脈;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乾聆聊,耳無聞也;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鍼,大鍼不可刺。 病注下血,取曲泉。 風痺淫礫,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礫,煩心頭痛,時嘔時悗,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靈樞】病本第二十五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列舉了幾種不同病情,分別需治標、治本、先治標或先治本,以此說明治病的原則是要分清病症的標本。

本篇之名句選:
★ 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為獨行

【靈樞】雜病第二十六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講述了多種不同類型的病症。

  • 膝痛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鍼,發而間之。鍼大如氂,刺膝無疑。

  • 齒痛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

  • 耳聾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

  • 腰痛並有寒熱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

  • 中熱而喘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

  • 怒而致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 頷痛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

  • 頸痛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項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 腹滿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 腹滿食不化,腹嚮嚮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 心痛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心痛,腹脹,牆牆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 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 腮部疼痛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

  • 氣逆而上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 腹痛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 打嗝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歲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靈樞】周痹第二十七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介紹周痺的症狀、病機、治療方法

本篇之名句選:
★ 故刺痺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瘈堅轉引而行之。

【靈樞】口問第二十八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口問是指先師口授相傳的知識,也就是一般醫書裡不太會講到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症狀。

  • 噦(打嗝)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穀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寫足少陰。

  • 噫(噯氣)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 嚏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

  • 嚲(全身無力)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 涎下(流口水)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飲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 耳鳴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 自齧舌(咬到舌頭)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 上氣不足、中氣不足、下氣不足時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

  • 前述十二病症之取穴法

黃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 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 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寫足少陰; 振寒者,補諸陽; 噫者,補足太陰陽明; 嚏者,補足太陽眉本; 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泣出,補天柱經俠頸, 俠頸者,頭中分也; 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 涎下,補足少陰; 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自嚙舌,視主病者,則補之。 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 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本篇之名句選:
★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敗,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

【靈樞】師傳第二十九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在介紹先師傳授的經驗,包括臨證治病要選擇最合適病人的治法,以及從身體外在的呈現去觀測身體裡面的五臟與六腑情況。

  • 如何從身體外在的呈現去觀測身體裡面的五臟情況。

黃帝曰:本藏以身形肢節ä肉,候五藏六府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 歧伯曰:身形肢節者,藏府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 黃帝曰:五藏之氣,閱於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節知而閱之,奈何? 歧伯曰:五藏六府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 黃帝曰:善。 歧伯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 黃帝曰:善。 歧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 黃帝曰:善。 歧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 黃帝曰:善。 歧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 如何從身體外在的呈現去觀測身體裡面的六腑情況。

黃帝曰:善。願聞六府之候。 歧伯曰:六府者,胃為之海,龐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 鼻隧以長,以候大腸。 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目下果大,其膽乃橫。 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 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身形候臟腑 

說明

外觀表現

肺,為之蓋

巨肩陷咽,候見其外

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

骷骨有餘,以候

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

欲知堅固,視目大小

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

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

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

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胃為之海。    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

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鼻隧以長。    以候大腸

目下果大。    其膽乃橫

鼻孔在外。    膀胱漏泄

鼻柱中央起。  三焦乃約

 本篇之名句選:
★ 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
★ 人之情,莫不惡死而喜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 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靈樞】決氣第三十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決」是分辨的意思,因此《決氣》這篇就是在講人體的六氣——精、氣、津、液、血、脈的介紹。

本篇之名句選:
★ 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 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 穀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 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靈樞】腸胃第三十一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腸胃,是指人體的消化道。本篇在介紹整各個消化道各部位的長短與大小。

 介紹整個消化道個部位的長短與大小(從嘴唇到直腸)。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願聞六府傳谷者,腸胃之大小長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伯高曰:請盡言之,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 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 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 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腸後附脊,左環回日迭積,其注于回腸者,外附於臍上。 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 回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還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 廣腸傳脊,以受回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 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靈樞】平人絕穀第三十二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平人,是指一般正常的人;絕谷,是指絕食,不進飲食。本篇在說明正常人七天都不進飲食就會死亡的原因。

本篇之名句選:
★ 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靈樞】海論第三十三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用自然界中的四海來對比人體的四海,並且說明了四海的俞穴、四海有餘和不足時的症狀,以及四海出問題時的治療原則。

  • 四海有餘和不足時的症狀。四海出問題時的治療原則:「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

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敗? 歧伯曰: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 歧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 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 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水谷之海有餘,則腹滿; 水谷之海不足,則飢不受谷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黃帝曰:余已聞逆順,調之奈何? 歧伯曰: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黃帝曰:善。

★ 四海虛實 

四海逆順

四 海

有餘 → 邪氣有餘而實

不足 → 正氣不足而虛

氣 海

氣滿胸中,悗息面赤

氣少不足以言

血 海

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病

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病

水穀之海

腹滿

飢不受穀食

髓 海

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本篇之名句選:
★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 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 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靈樞】五亂第三十四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五亂指的是當十二經脈之氣逆於四時與五行的變化時,所導致的五種氣亂(亂於心、亂於肺、亂於腸胃、亂於臂脛、亂於頭)。本篇介紹了五亂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 十二經脈之氣要順應於四時與五行的變化。若相逆,便會產生五亂(亂於心、亂於肺、亂於腸胃、亂於臂脛、亂於頭)。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 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 歧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知,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 五亂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黃帝曰:何為逆而亂, 歧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 亂於肺,則俛仰喘喝,接手以呼; 亂於腸胃,是為霍亂; 亂於臂脛,則為四厥; 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 五亂的針法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 歧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黃帝曰:善。願聞其道。 歧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 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俞, 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俞; 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 黃帝曰:補寫奈何? 歧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寫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本篇之名句選:
★ 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靈樞】脹論第三十五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介紹脹病的脈象、發病位置、分類、病因。

  • 脹病的脈象。

黃帝曰:脈之應于寸口,如何而脹? 歧伯曰:其脈大堅以濇者,脹也。

  • 脹病的發病位置。

黃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脹也。 歧伯曰:陰為藏,陽為府。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于血脈之中耶,藏府之內乎? 歧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 黃帝曰:願聞脹之舍。 歧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黃帝曰:藏府之在胸脅腹里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 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 歧伯曰:夫胸腹,藏府之郭也。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胃者,太倉也; 咽喉、小腸者,傳送也; 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 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 三里而寫,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寫。

  • 脹病的分類

黃帝曰:願聞脹形。 歧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善穢,四肢煩俛,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府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餐泄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慎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鍼數不失,寫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敗,謂之天命;補虛寫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 脹病的形成原因。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 歧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黃帝曰:善。何以解惑? 歧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 帝曰:善。

本篇之名句選:
★ 陰為藏,陽為府

【靈樞】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介紹五種不同的津液類別(汗、溺、唾、淚、髓),並且說明它們在人體的代謝過程。

  • 介紹津液的五種分類及在人體代謝的過程。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穀入于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本篇之名句選:
★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 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

【靈樞】五閱五使第三十七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五閱五使指的是面部的五官五色可以反映內部五臟的變化。

本篇之名句選:
★ 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理

【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逆順,是指人體的氣血運行合於自然的法則;肥瘦,是指人的體形不同就有不同的針刺方法。

  •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 手之三陰,從藏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 唯一下行的陰經:衝脈。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 歧伯曰:不然, 夫沖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 其上者,出于頏顙,滲諸陽,灌諸精; 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 其下者,並于少陰之經,滲三陰; 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結,則附(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黃帝曰:何以明之? 歧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仍可明逆順之行也。 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本篇之名句選:
★ 聖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
★ 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水清濁,行之逆順也。
★ 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刺,淺刺而疾拔鍼,日再可也

【靈樞】血絡論第三十九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血絡,奇邪在血絡中。本篇講述因放血而導致的各種不良反應。奇邪在絡

本篇之名句選:
★ 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 熱氣因于鍼,則鍼熱,熱則內著于鍼,故堅焉

【靈樞】陰陽清濁第四十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說明人體的精氣有分清氣和濁氣,以及在陰經和陽經中的精氣的清濁差異。

  • 清氣滑,濁氣澀,所以針刺時的手法不一樣。

黃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

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本篇之名句選:
★ 受穀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
★ 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 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 此真臨床之所見也!!!

【靈樞】陰陽繫日月第四十一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把人體的陰陽、自然界的陰陽與日月相聯繫,以此說明人體與自然界的關係,並且講述了各個月份所不宜進行針刺的經脈。

 天人相應:人體與天干地支的相對應關係。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歧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

 地支十二月與足十二經的配合。

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歧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陽。

 天干十日與手十二經的配合。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 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并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 手足十二經脈分陰陽。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

 五臟分陰陽。

其於五藏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 各個月份所不宜進行針刺的經脈。

黃帝曰:以治之奈何?歧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 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黃帝曰: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主春。春者,蒼色,主肝,肝者,足厥陰也。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不合於數,何也?歧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本篇之名句選:
★ 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
★ 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靈樞】病傳第四十二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病傳就是病邪的傳變過成。本篇列舉的臟腑生病時的傳變過程,以及當病邪的傳變沒有在一定時間停止時,病人的死期。

  • 病邪進入人體後,在五臟的傳變過程。

黃帝曰: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今余已聞陰陽之要,虛實之理,傾移之過,可治之屬,願聞病之變化,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可得聞乎?歧伯曰:要乎哉問也,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畢將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 黃帝曰:何謂日醒?歧伯曰: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黃帝曰:何謂夜瞑?歧伯曰:瘖乎其無聲,漠乎其無形,折毛發理,正氣橫傾,淫邪泮衍,血脈傳溜,大氣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本篇之名句選:
★ 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
★ 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畢將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

【靈樞】淫邪發夢第四十三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在介紹邪氣擾亂人體所導致的不同夢境。

  • 邪氣侵入人體會使魂魄不安,導致睡不好,常做夢。

黃帝曰:願聞淫邪泮衍,奈何? 歧伯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氣淫于府,則有餘于外,不足于內;氣淫于藏,則有餘于內,不足于外。

  • 十二盛所引起的不同夢境,治療用針刺瀉法。

黃帝曰:有餘不足,有形乎? 歧伯曰: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 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焫;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 甚飢則夢取,甚飽則夢予; 肝氣盛,則夢怒, 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 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 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 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寫之,立已。

  • 十五不足所引起的不同夢境,治療用針刺補法。

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 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 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 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 客于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客于膀胱,則夢遊行; 客于胃,則夢飲食; 客于大腸,則夢田野; 客于小腸,則夢聚邑沖衢; 客于膽,則夢鬥訟自刳; 客于陰器,則夢接內; 客于項,則夢斬首; 客于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 客于股肱,則夢禮節拜起; 客于胞(月直),則夢溲便。 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

本篇之名句選:
★ 氣淫于府,則有餘于外,不足于內;氣淫于藏,則有餘于內,不足于外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一天可以分成四季,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是指疾病的治療要順應四時之氣在一天中的變化。

  • 五臟的五變(五行、五色、五時、五音、五味)與五俞穴的相對應。

黃帝曰:善,余聞刺有五變,以主五輸。願聞其數。歧伯曰:人有五藏,五藏有五變。五變有五輸,故五五二十五輸,以應五時。黃帝曰:願聞五變。歧伯曰:肝為牡藏,其色青,其時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 心為牡藏,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為牝藏,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肺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時徵,其日庚辛,其味辛;腎為牝藏,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是為五變。黃帝曰:以主五輸奈何?藏主冬,冬刺井; 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輸;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是謂五變,以主五輸。黃帝曰:諸原安和,以致五輸。歧伯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 病在臟取井;病有顏色變化取滎;病有時間變化取俞;病有聲音變化取經;病有淤、病在胃、病由飲食不節引起等取合。

黃帝曰:何謂藏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願聞其故。 歧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謂五變也。

本篇之名句選:
★ 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溫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 病在藏者,取之井;
★ 病變於色者,取之滎;
★ 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
★ 病變於音者,取之經;
★ 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故命曰味主合

【靈樞】外揣第四十五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外揣,是指從外部表現來推測內部的變化,也就是從人體的外在表現,去了解內在臟腑的病變情況。

本篇之名句選:
★ 夫九鍼者,小之則無內,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恍惚無竅,流溢無極
★ 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

【靈樞】五變第四十六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的五變是指五種自然界的變化(以不同質地的樹木遇到不同氣候時的表現作為例子),藉此說明不同體質的人會有不同的發病情況的道理。

  • 消癉發生的五藏機理

黃帝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黃帝曰:何以知五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黃帝曰:何以候柔弱之與剛強?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腸,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此言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

  • 寒熱病的發病機理

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 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堅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皮膚薄而其肉無ä,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與其天同色,污然獨異,此其候也。然後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

  • 本段論述了痺證的發病機理。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痺者?少俞答曰:麤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痺。 黃帝曰:痺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本篇之名句選:
★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
★ 先立其年,以知其時。時高則起,時下則殆,雖不陷下,當年有沖道,其病必起

【靈樞】本藏第四十七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臟,是指臟腑是人體的生理根本。

 臟腑應合比較表 

 

素問五藏生成論

靈樞本輸篇

靈樞本藏篇

肝之合筋也,其榮在爪,其主肺也

肝合膽,中精之府

肝合膽,筋其應

心之合脈也,其榮在色,其主腎也

心合小腸,受盛之府

心合小腸,脈其應

脾之合肉也,其榮在唇,其主肝也

脾合胃,五穀之府

脾合胃,肉其應

肺之合皮也,其榮在毛,其主心也

肺合大腸,傳道之府

肺合大腸,皮其應

腎之合骨也,其榮在髮,其主脾也

腎合膀胱,津液之府

腎合三焦,膀胱,

腠理毫毛其應

本輸: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府也。

本篇之名句選:

★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 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 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
★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 寒溫和則六府化穀,風痺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 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

【靈樞】禁服第四十八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說明針刺的原則,以及各種脈象與其相對應的針灸治療方法。

  • 平人脈(正常無病的人的脈象):春夏時,人迎脈微大;秋冬時,寸口脈微大。

雷公曰:願聞爲工。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 人迎、寸口的各種脈象所代表的病證及治療方法。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爲熱,虛則爲寒,緊則爲痛痹,代則乍甚乍間。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爲外格,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髒腑之病。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關,内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髒腑之病。

  • 脈象與其相對應的針灸治療方法的大法則。

通其營輸,乃可傳於大數。大數曰:盛則徒寫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本篇之名句選:
★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藏,外刺六府,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寫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 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 盛則徒寫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靈樞】五色第四十九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五色,是指青、赤、黃、白、黑,也就是在講述色診——當面部出現病色時,依其所在部位,代表不同的臟腑出問題。

★ 五部五官 

 

部位名稱

所在區間

所應藏府

原因

藏府

天庭

闕上至髮際

頭面

上部之上

闕上

印堂之上

咽喉

上部之下

闕中,印堂

兩眉之間

中部之最高者

山根,下極

兩目之間

肺之下部

年壽,鼻柱

下極之下

心之下部

面傍

年壽左右

膽附於肝

鼻端,面王,準頭

年壽之下

肝之下部

鼻孔,方上

 

脾胃相連

兩頰

耳前之下

四藏居腹而皆一,惟腎居脊有二

腰臍

與腎相對

兩顴之下

頰內高骨之下

大腸

腎之下部

顴內

兩顴之內

小府

即小腸,小腸在大腸之下

面王

人中承漿之部

子處,膀胱

膀胱腎之府,子處精室血海居腎下

四肢

當顴

兩顴骨之部

顴為骨之本,而居外部之上

顴後(外)

 

肩接手臂

顴外之下

 

臂接乎手

根傍

山根兩旁,兩目內眥

膺乳胸前

居內部之上

兩頰

耳前之下

腰腎

 

繩骨

頰外從頰骨上引

身之後為背,故背應於挾繩之上

牙車骨

頰外從頰骨下引

牙車以下主下部,故應股

中央

兩牙車中央

 

巨分

口旁大紋

股裏

 

巨屈

頰下曲骨

膝臏

 

※ 察其浮沉以知深淺,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之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

 本篇之名句選:
★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 察色以言其時

【靈樞】論勇第五十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講述了勇敢與怯懦性格的產生原因,以及其對診斷和治療的影響。

  • 酒對人的影響與其生理機制。

黃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 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于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本篇之名句選:
★ 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
★ 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厚,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

【靈樞】背俞第五十一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背腧,是指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腧穴。本篇在介紹五臟背腧穴的位置和取穴方法。

五臟背腧穴的介紹(位置、取穴方法)。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五藏之腧,出於背者。歧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 五臟背腧穴宜灸禁針。

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其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本篇之名句選:
★ 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其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靈樞】衛氣第五十二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介紹了營氣和衛氣,並且說明了十二經的標本穴位、標本虛實的病症,以及氣街。

五臟的功能:藏精神魂魄。六腑的功能:受水穀而行化物。衛氣:浮氣之不循經。營氣:精氣之行於經

十二經的本穴與標穴列表

經別

手三陽

手三陰

太陽小腸

少陽三焦

陽明大腸

太陰肺

少陰心

厥陰心包

本穴

養老

中渚

曲池,臂臑

太淵

神門

內關

標穴

攢竹

絲竹空

迎香,頭維

中府

心俞

天池

經別

足三陽

足三陰

太陽膀胱

少陽膽

陽明胃

太陰脾

少陰腎

厥陰肝

本穴

跗陽

竅陰,俠溪

厲兌

三陰交

交信,復溜

中封

標穴

睛明

聽宮

人迎,地倉

脾俞,廣泉

腎俞,廉泉

肝俞

 ★ 氣街(軀體之氣,所聚所行之道路)

所在

說明

頭氣有街

氣在頭者,止之於腦

-

胸氣有街

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

11椎膈膜以上

腹氣有街

氣在腹者,止之於背俞,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

11椎以下,肓俞、天樞

脛氣有街

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

本篇之名句選:
★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 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 其氣內于五藏,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 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寫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靈樞】論痛第五十三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論痛,是在討論不同體質的人對針刺、艾灸、中藥的耐受度。有的人比較怕痛,有的人比較不怕痛,有的人比較怕艾灸燒,有的人比較不怕艾灸燒等,他們的生理特徵都不一樣。

篇之名句選:
★ 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靈樞】天年第五十四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天年,是指一個人的壽命。本篇在說明每個人壽命長短不同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活到一百歲。

  • 人無法活到一百歲的原因。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 歧伯曰:其五藏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牆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 靈樞‧天年篇: 老、壯、少、小:50↑老,40↑壯;18↓少,6↓小

【靈樞】逆順第五十五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逆順,是指反常與正常。這篇在說明氣有逆順的情況,針刺也有可針與不可針的情況

本篇之名句選:
★ 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
★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靈樞】五味第五十六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本篇介紹了五味,說明了五味與五臟與五色的對應關係,並且列舉了五味的食物,以及五禁與五宜(五臟生病時,所禁止服用的五味與所適宜服用的五味)。

本篇之名句選:
★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穀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稟氣於胃
★ 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靈樞】水脹第五十七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水脹,指的是水液運行障礙所導致的各種腫脹。本篇介紹了水脹、膚脹、膨脹、腸覃、石瘕的症狀與診斷,以及治療方法。

  • 水脹的症狀與診斷。

黃帝問于歧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 歧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 膚脹的症狀與診斷。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歧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鼕鼕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 鼓脹的症狀與診斷。

鼓脹何如?歧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 腸覃的症狀與診斷。

腸覃何如?歧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 石瘕的症狀與診斷。

石瘕何如?歧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寫不寫,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 膚脹與鼓脹的針刺治療方法。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血絡也。

本篇之名句選:
★ 膚脹鼓脹,可刺邪?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血絡也。

【靈樞】賊風第五十八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賊風,是指異常的氣候造成的邪氣。本篇在討論邪氣入侵人體導致疾病的發病機制。

本篇之名句選:
★ 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

【靈樞】衛氣失常第五十九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介紹衛氣失常所導致的病變與其針刺治療方法。另外也講述了病在皮、肉、氣血、筋、骨時的體徵變化與治療方法,以及人的肥瘦等級。

臟器作用異同比較 

病位

病在皮

病在血氣

病在肉

病在筋

病在骨

特徵

色起兩眉薄澤

營氣濡然者

唇色青赤黃白黑

目色青赤黃白黑

耳焦枯受塵垢

本篇之名句選:
★ 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
★ 夫百病變化,不可勝數,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氣有輸,骨有屬
★ 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究,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上工

【靈樞】玉版第六十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因為本篇的內容非常重要,所以刻於玉版之上。

  • 手足各經脈有禁針的穴位,例如手五里

黃帝曰:上下有數乎?歧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黃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闚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 五逆緩急 

諸病皆有逆順

[緩] ─→ 順 ─→ 不過十五日死

[急] ─→ 逆─→ 不及一時而死

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

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

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

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

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

咳而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

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

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

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

 本篇之名句選:
★ 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而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 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

【靈樞】五禁第六十一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五禁,是指五個禁止針刺的日子。本篇介紹了五禁、五奪、五逆,都是針刺的忌宜。

 八虛五奪 

八虛

定義

即八谿,為筋骨之隙,氣血所流注者,以候五臟。

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

病理

留住者,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

所候

氣留於兩肘─→肺、心

肺→尺澤;心→少海

氣留於兩腋─→肝

期門、淵液

氣留於兩髀─→脾

衝門、氣衝

氣留於兩膕─→腎

陰谷、委中

五奪

形肉已奪、大奪血、大汗出、大泄、新產大血─→均不可瀉。

 ★ 五逆 

五逆

證 狀

病 因

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

真陰敗竭

病泄,脈洪大

孤陽邪盛

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熱,脈偏絕

元氣不濟

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下後血衃,血衃篤重

精血去而亡陰

寒熱奪形,脈堅搏

脾陰傷而真臟見

【靈樞】動輸第六十二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動輸,指的是動脈的搏動。本篇說明了手太陰、足少陰、足陽明有動脈搏動的。

  • 只有手太陰、足少陰、足陽明三經有動脈搏動的原因。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 歧伯曰:是明胃脈也。胃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氣上注于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 手太陰肺經搏動的原因。

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 歧伯曰:氣之離藏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及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 足陽明胃經搏動的原因。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歧伯曰:胃氣上注于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 足少陰腎經搏動的原因。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歧伯曰: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并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附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 四肢絡脈不通時,氣會改走四街。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風,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歧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尤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本篇之名句選:
★ 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尤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 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靈樞】五味論第六十三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說明過食五味分別所導致的病理變化與機制。

本篇之名句選:
★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 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 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 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陰陽二十五人,是指依據陰陽五行學說,可以把人分成二十五種。本篇介紹了陰陽二十五人的生理特徵,以及其病理與治療原則。

  • 陰陽二十五類人的針刺治療原則。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歧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歧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為痛痺,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人的五行分類 

五行

外觀

個性特質

木形

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

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

火形

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

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

土形

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安心

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

金形

方面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

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

水形

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

不敬畏善欺紹人

 本篇之名句選:
★ 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
★ 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
★ 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 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 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 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

【靈樞】五音五味第六十五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接續著陰陽二十五人,講述與其相對應的五穀、五畜、五果、五臟、五色、五味、五時。

  • 陰陽二十五類人的針刺治療原則。

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陽上。 左商與左徵,調左手陽明上。 少徵與大宮,調左手陽明上。 右角與大角,調右手少陽下。 大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 眾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 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 桎羽與眾羽,調右足太陽下。 少宮與大宮,調右足陽明下。 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陽下。 釱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 釱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

本篇之名句選:
★ 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鬚不生焉
★ 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寫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鬚不生
★ 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鬚不生
★ 通髯極鬚者,少陽多血
★ 美鬚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
★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百病,指的是一切的疾病,所以百病始生,指的就是一切疾病發生的開始。

  • 百病始生的三大部位

黃帝問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歧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

本篇之名句選:
★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 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洛,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 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則寫,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靈樞】行鍼第六十七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行針,是指使用針刺治療。本篇說明了各種體質的人與其對針刺的反應。

本篇之名句選:
★ 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鍼行;或氣與鍼相逢;或鍼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發鍼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
★ 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鍼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 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麤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靈樞】上膈第六十八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從上膈症起頭,介紹了下膈症的成因、症狀、治療方法。

本篇之名句選:
★ 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 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靈樞】憂恚無言第六十九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憂恚,是指憂愁恨怒;無言,是指失音症,所以憂恚無言就是指因為憂愁恨怒所導致的失音證。

  • 失音症的病因與治療方法。

本篇之名句選:
★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舌者,聲音之機也。懸壅垂者,聲音之關者。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靈樞】寒熱第七十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的寒熱指的是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也就是鼠瘻病。本篇介紹了鼠瘻病的病因、症狀、治療方法。

  • 鼠瘻病的介紹(病因、症狀、治療方法)。

黃帝問于歧伯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歧伯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黃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鼠瘻之本,皆在於藏,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黃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靈樞】邪客第七十一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邪客,指的是邪氣入侵人體。本篇講述邪氣入侵人體導致人失眠的原因,以及其治療方法。

  • 失眠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 伯高曰:五穀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節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于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靈樞】邪客第七十一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邪客,指的是邪氣入侵人體。本篇講述邪氣入侵人體導致人失眠的原因,以及其治療方法。

  • 失眠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 伯高曰:五穀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節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于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八虛五奪 

八虛

定義

即八谿,為筋骨之隙,氣血所流注者,以候五臟。

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

病理

留住者,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

所候

氣留於兩肘─→肺、心

肺→尺澤;心→少海

氣留於兩腋─→肝

期門、淵液

氣留於兩髀─→脾

衝門、氣衝

氣留於兩膕─→腎

陰谷、委中

五奪

形肉已奪、大奪血、大汗出、大泄、新產大血─→均不可瀉。

 本篇之名句選:
★ 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于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 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 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 黃帝曰:持鍼縱舍奈何?歧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

【靈樞】[通天]第七十二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介紹了五種不同陰陽體質的人的區別,包括其性格特徵、生病時的治療方法、外在表現。

五形人

類別

特性

體質

說明

太陰之人

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惡出,心抑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

多陰無陽→血濁衛厚→緩筋厚皮

外似忠厚,內心奸狡

太陽之人

小貪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無恩。

多陰少陽→小胃腸大

暴虐貪小,幸災樂禍

少陰之人

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虛說,志發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

多陽少陰

大言不慚,有始無終

少陽之人

諟諦好自責,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

多陽少陰→經小絡大→實陰虛陽

自高自大

陰陽和平之人

 

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

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

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旋旋然,豆豆然。

眾人皆曰君子

重陽之人

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

心肺之臟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

故神動而氣先行。

陽實

 本篇之名句選:
★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 古之善用鍼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

【靈樞】官能第七十三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官,是指任用;能,是指技能,所以官能指的是根據人的不同能力和特點,來分配其可以勝任的工作。

本篇之名句選:
★ 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鍼,刺道畢矣。
★ 鍼所不為,灸之所宜。
★ 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麤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髣彿
★ 用鍼之要,無忘其神
★ 鍼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論疾,是指診斷疾病的所在部位與性質;診尺,是指尺膚診法。本篇介紹了尺膚診法,以及其各種狀況與所代表的疾病。

尺膚的表現及主病 

表 現

主 病

表 現

主 病

尺肉

解跡安臥

尺膚炬然

先熱後寒

寒熱

寒熱不治

先寒久大熱

寒熱

尺膚

滑而淖澤,澤脂

人迎大

奪血

風痺

尺堅大,脈小甚

少氣、悗有加,立死

麤如枯魚之鱗

水泆飲

獨熱

臂中獨熱

腰腹熱

熱甚,脈盛躁

溫病

手所獨熱

腰以下熱

熱甚,脈盛滑

病且出

肘所獨熱

腰以上熱

寒,脈小

泄、少氣

肘前獨熱

膺前熱

掌中

熱/寒

腹中熱/腹中寒

肘後獨熱

肩背熱

魚上

白肉有青血脈

胃中寒

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

腸中有蟲

http://techtcmedu.com/courses/001/%E5%B0%BA%E8%86%9A%E5%B0%8D%E6%87%89%E5%85%A8%E6%81%AF%E4%BD%8D%E7%BD%AE%E5%9C%96.png

本篇之名句選:
★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a
★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 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 冬傷於寒,春生病熱;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僻,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刺節,是指針刺方法的五節;真邪,是指真氣和邪氣。本篇介紹了刺法的五節——振埃、發蒙、去爪、徹衣、解惑,並且說明了五邪的治療原則、針刺方法、選用針具,以及真氣和邪氣的區別。

本篇之名句選:
★ 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蒙者,刺府俞,去府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俞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 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
★ 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靈樞】衛氣行第七十六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衛氣行,是指衛氣的循行。本篇介紹了衛氣的循行細節。

本篇之名句選:
★ 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 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

【靈樞】九宮[八風]第七十七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九宮,是指太一移居的九個方位;八風,是指八方之風。本篇說明了太一移居九宮的順序與日期,以及八風的名稱與其對人造成的傷害。

  • 太一(北極星)移居九宮的順序與日期。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八風

所來方向

風名

內舍所在

外在

其氣所主

南方

大弱風

西南方

謀風

西方

剛風

皮膚

西北方

折風

小腸

手太陽脈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

-

北方

大剛風

骨與肩背之膂筋

東北方

凶風

大腸

兩脅腋骨下及肢節

-

東方

兀風

筋紐

身濕

東南方

弱風

肌肉

體重

本篇之名句選:
★ 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
★ 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兩濕之地,則為痿。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仆偏枯矣。

【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九針,是指九種不同的針具。本篇在介紹九針——天、地、人、時、音、律、星、風、野,包括其由來與長短

 五形志病治則

形志狀態

病之所在

治法

形樂志苦

病生於脈

灸刺

形苦志樂

病生於筋

熨引

形樂志樂

病生於肉

針石

形苦志苦

病生於咽喝

甘藥

形數驚恐,筋脈不通

病生於不仁

按摩醪藥

★ 五藏特性之比較大表

 

素問‧宣明五氣論

靈樞‧九鍼論

五藏所主

五藏

五藏化液

五藏所藏

精志

五精所並

五藏所惡

五味所入

同左,另加淡入胃。

五脈應象

X

五氣所並

欠嚏

六府: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

為泄;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六府: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

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五勞所傷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久立傷骨。

五味所禁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苦病無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五病所發

陰(腎)病發於骨,陽(心)病發於血,陰(脾)病發於肉,

陽(表)病發於冬,陰(內)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痺;搏陽則為癲疾,搏陰則為瘖;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於陽則亂。

五邪所見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

 ★ 九針原始:天地人時,音律星風野

1

2

3

4

5

6

7

8

9

陰陽

齒面目

九竅,365絡

陰陽

益精

除風

通九竅,除365節氣

 ★ 九針主治:

名 稱

長 度

別 名

功 用

主 治

1.鑱 針

一寸六分

 今箭頭針

欲淺刺而不令深入

邪熱病在頭身皮膚

2.員 針

一寸六分

 今絮針

利導分肉

邪氣在分肉之間

3.鍉 針

三寸半

 

利於用補

邪在脈中

4.鋒 針

一寸六分

 今三稜針

瀉熱出血

時氣溫熱瘤邪

5.鈹 針

四寸

 

開之取大膿

寒熱相搏,或邪氣鬱於榮衛,凝滯不通

癰疽膿成

6.員利針

一寸六分

 

可稍深刺

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與走注歷節痛

7.毫 針

一寸六分

 

刺寒邪痺病浮淺在絡

正氣不足者用此刺之

邪客經絡,而為痛痺,邪氣輕淺者

(寒熱痛痺) 

8.長 針

七寸

 今環跳針

取深邪遠痺

虛邪深入,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之間

9.大 針

四寸

 古之燔針

通瀉關節,使關節利

周身淫邪,或風或水,溢於肌體,留而

不能過於關節,壅滯為病(關節痺)

本篇之名句選:
★ 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 ,九以法野。
★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靈樞】歲露論第七十九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本篇說明了氣候、人體生理與疾病之間的關係,以及一年之中的氣候與流行疾病的預測方法。

  • 人體的腠理開合是與天地、日月有關,是有其時間性的。

黃帝曰: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師答曰:帝弗知邪入乎。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其故常有時也。黃帝曰:可得聞乎? 少師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郗,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膠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從正月初一及特定月份的天氣,來預測一年中的氣候與流行疾病。

黃帝曰:虛邪之風,其所傷貴賤何如,候之奈何? 少師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宮,其日西北風,不雨,人多死矣。 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春,民多死。 正月朔日,平旦北風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 正月朔日,日中北風,夏,民多死。 正月朔日,夕時北風,秋,民多死。終日北風,大病死者十有六。 正月朔日,風從南方來,命曰旱鄉;從西方來,命曰白骨,將國有殃,人多死亡。 正月朔日,風從東方來,發屋,揚沙石,國有大災也。 正月朔日,風從東南方行,春有死亡。 正月朔日,天利溫不風糶賤,民不病;天寒而風,糶貴,民多病。 此所謂候歲之風,殘傷人者也。 二月丑不風,民多心腹病; 三月戌不溫,民多寒熱; 四月已不暑,民多癉病; 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諸所謂風者,皆發屋,折樹木,揚沙石起毫毛,發腠理者也。

本篇之名句選:
★ 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焉
★ 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節,則其府也
★ 夫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常在,而瘧特以時休
★ 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沉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也

【靈樞】大惑論第八十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惑,是指迷亂眩暈;大惑,就是指嚴重的迷亂眩暈。本篇介紹了幾種病症的成因,包括登高時感到迷亂眩暈、善忘、善飢而不嗜食等。

  • 登高時感到迷亂眩暈的成因。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台,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餘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披髮長跪,俛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歧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故陰陽合傳而棈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黃帝曰:餘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複,餘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歧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複。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 善忘的成因。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 善飢而不嗜食的成因。

黃帝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歧伯曰:精氣并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穀消故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 病而不得臥的成因。

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 病目而不得視的成因。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 多臥的成因。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于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

  • 卒然多臥(忽然嗜睡)的成因。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 以上疾病的治療原則。

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 歧伯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本篇之名句選:
★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 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 精氣并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穀消故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 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 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 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 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靈樞】癰疽第八十一摘抄学习如下

☀ 【本篇題解】介紹癰疽,包括其成因、病程、死期,並且列舉了十九種癰疽的名稱、症狀、部位、治療方法。

本篇之名句選:
★ 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藏不為傷,故命曰癰
★ 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藏,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学生牛秀镇谨上

2021年8月5日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