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笔记:邪气很会知进退,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
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明确提出合治六腑
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
【灵枢】根结第五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 暴病取太阳
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 痿疾取阳明
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 骨摇取少阳
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补泻标准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病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阴阳辩证及其治疗原则)
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 (立形定气,长寿之形)
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疗程划分标准)
【灵枢】官针第七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
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
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
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
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针具的选择)
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
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九种刺法)
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侧卧位
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十二种针刺法,以应十二经。古人亦是有点强迫症啊)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五脏应五刺)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