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课前作业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①,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②,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这里阐述了运用针刺的不同层次的医者的境界,针刺之道容易陈述,却难以深入运用,一般的医生针灸还停留在形,拘守形体,只知道在病位上针刺;高明的医生却能根据病人神情气色的变化针治疾病,针刺的微妙,在于如何运用疾徐手法,一般的医生拘守四肢关节的穴位治病,高明的医生却能把握经气的机动,要成为高明的医生需要内心清静,形神合一,凝神静气,通过通透的身体去感受气机的强弱、升降、沉浮,手下得气的感觉,就像佛学的内观时,念头来时不要去迎接与追寻,不要深陷其中,而保持旁观者的姿态,随其来与往,如道家的清净无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对人体病机及邪气的强盛、循经会清清明明,手下行针定如有神助。要达此境界的“神医”,还需修行路上不断精进,保持定力与恒心。如《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致知在格物”。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