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脉第十
结合针灸学相关内容,发现针灸的知识在《灵枢》中有很好的体现,并理解到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要性。本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结合临床相关知识对全文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概述。
全文篇幅较长,总结内容如下:
1、指出了先天之精与后天谷气在生命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阐述了经脉理论及其作用。
相关原文:“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2、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病候及治病原则,从而揭示了经络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及了“是动病”与“所生病”的概念。
以手太阴肺经为例:
(1)相关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2)理解:
①是动病:经脉因受外邪侵犯所发生的病证
手太阴肺经的“是动病”有:
胀满、咳喘、缺盆痛、咳则两手抱胸、视物模糊等
②所生病:脏腑发生病患而影响到其经脉
手太阴肺经的“所生病”有:
咳嗽、心烦、胸满、喘促、手心热等
③经脉循行
主:起于中焦→大肠→胃口→上膈属肺→横出腋下→下肘中→循臂内→入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大拇指指尖)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食指尖
3、论述了由于脏腑衰弱导致的经脉气绝所造成的一系列病证及预后情况
以手太阴肺经为例: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两笃丁死,火胜金也。
病机理解:肺合皮毛,肺精气绝则皮毛失养
4、阐述了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相关原文: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5、论述了十五络脉的位置、循行和相关适用病证(以虚实分类)。
如手太阴之别: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熟练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把握、疾病的发展与预后有着关键的作用。针药并施的效果优于单独的针或药,这也是未来学习的方向。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