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 黃帝內經--灵枢的筆記】
[黃帝內經]-----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1
【原文】: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筆記】人体的经脉就像门户,要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正气虚用补法(慢进针快出针并按针孔),邪气满用泻法,有长久淤血用破除法,邪气胜用攻下法;针者必须全神贯注,预知病情的良恶,本篇对九针的名称,长度,形状用法进行了说明,当病在浅表而针刺太 深,会引邪入里加重病情。如精亏气虚的人,取五脏腧穴可致人亡,阳气不足的人,取三阳经的腧穴,可导致怯弱,耗伤阴经会发厥证,损伤了阳经会发狂,这都是用针不当的危害。针刺时必 等待经气的到来,得气了有疗效。
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六腑再加原穴,络脉有十五路,经脉十二路,这二十七脉之气周行全身,出入于上下手足之间,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昼夜不息。
[黃帝內經]-----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2
【原文】: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筆記】下针之前,一定要先诊脉,观察脉气的和与不和,然后才可治疗,如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是阴虚,而用针反补在外的阳经,造成阳过盛而阴更虚,为重歇,必死,死时安静,这是因为医生违反经气;当绝于外,是阳虚,而用针反补在内 的阴经,造成阴气过盛而阳气更加虚竭,引起四肢厥冷,为逆厥必死,死时烦燥,这是由于医生误取四肢末端穴位,促使阳气告竭所导致的。
[黃帝內經]-----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3
【原文】: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筆記】针刺的要害,已刺中病而不出针就会伤气,不中病而出针,就会邪气留滞不去,伤气会使病势加重而使人虚弱,邪气滞则容易发生痈疡。
[黃帝內經]-----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4
【原文】: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筆記】 十二原穴出于两肘两膝,五脏有病,就应该取十二原穴,原穴脏腑经络之气运行交通的关键所在,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各种疾病,腹胀疾病应取足三阳经,患飧泄疾病,取足三阴经,有人认为久病不可用针治愈,这是不对的。
[黃帝內經]-----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5
【原文】: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筆記】阴分里有阳邪热象者,取足三里,准确用针,不能懈怠,邪气退下,就应停针,如果邪气不退,还需再针,病发于上部,而属于内脏的可取阴陵泉,病发于上部,而属于外腑的,可取阳陵泉。
[黃帝內經]----- 【灵枢】本输第二 1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筆記】运用针刺必须精通十二经络的循行起和止点,络脉的地别出的地方,五输穴留止的部位,十二经的表里关系,四时对经气出入的影响,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经、络、孙脉的宽窄程度,深浅情况,从上到下的联系。
之后讲述了十二经脉的五输穴名称,位置,取法,如心经有病时,在经穴即间使穴部位会有反映。
[黃帝內經]----- 【灵枢】本输第二 2
【原文】: 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明。
【筆記】大肠小肠,在体内连属于胃腑之下,因而在经脉是也有连属足阳明胃脉之处。
[黃帝內經]----- 【灵枢】本输第二 2
【原文】: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筆記】三焦经虽属手少阳经,在下有足少阳,太阳两经为之输给,所以双从足太阳经别出在外踝上五寸处,别入通过腿肚,出于委阳,与足太阳经的正脉相并,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着 下 焦,其气实则为小便不通用泻法,气虚为遗尿用补法。
五脏有二十五输穴,六腑阳经有36个输穴,包括原穴,而六腑的血气,都出行于足三阳经,以上合于手
[黃帝內經]----- 【灵枢】本输第二 3
【原文】: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侠项大筋之中,发际。
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筆記】颈项间八穴,它们是手足三阳经与任督二脉上行头面所必经之处,任脉行于天突,次于任脉第一行的动脉,足阳明脉行于人迎,手阳明脉行于扶突,手太阳经脉有穴天窗,足少阳经脉有穴天容,手少阳所行之处,有穴天牖,足太阳—天柱,督脉所行之处有穴风府,手太阴—天府,手厥阴——天池。
刺上关穴,要张 口,刺下关穴,要闭口,刺犊鼻穴屈膝不能伸足,刺内关,外关穴,要伸手不能弯曲。五里穴,在尺泽穴上三寸有动脉,不应当屡刺,以防 五腧之血气尽泄。
春天有病,应取络、荥、与经脉分肉之间,病重取深。
夏天有病,应取输、孙络,孙络在肌肉皮肤之上。
秋天有病,除取各穴之外,其余参照春季。
冬天有病,应取井或输穴,要深刺和留针。
根据四时气候的顺序,气血运行的深浅,病邪逗留的部位,以及时令、经络皮肉等与五脏相应的关系,从而决定的四时刺法,治疗转筋病,让患者站立来取穴施刺,可以使痉挛现象迅即消除,治痿厥病,让病人舒展四肢来取穴,可以让他立刻感到轻快。
[黃帝內經]----- 【灵枢】小针解第三 1
【原文】: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筆記】"未睹其疾"的意思,就是指没有诊明症状的性质、病邪的所在,就漫无目标地进行医治是不对的;要进行针刺就必须首先明了邪正虚实以及病变发生的经脉。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怎么能知道病原之所在?因此,必须首先了解是哪一经发生了病变,才可以决定应该取用的经脉和穴位,而给以正确的治疗。
[黃帝內經]----- 【灵枢】小针解第三 2
【原文】: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筆記】针刺法的微妙之处,主要是在于掌握针刺手法中进针、出针的快慢速度。"上守机"高明的医生,懂得观察和把握经气虚实的变化,辨别血气的往来盛衰和邪正的进退动静等情况。并以此进行补泻治疗。气机的活动情况都会在腧穴上表现出来,可以根据诊查到的气机的虚实变化情况,而正确地运用徐疾补泻的手法。当针下已有得气的感觉时,就要仔细地体察气的往来运行情况,只有这样才不致错过运用手法的时机。"其来不可逢"的意思,就是指邪气正盛的时候,切不可迎其势采用补的手法。"其往不可追"的意思,就是指邪气已去而正气亦虚的时候,则不能妄用泻法,以免导致真气虚脱。"不可挂以发"的意思,就是说针下已有得气的感应时,就应该适时地运用针刺手法而不能有毫发之差,因为在一霎那间这种得气的感觉是很容易消失的。"扣之不发"的意思,就是说不懂得要随着气机的虚实变化而抓住时机进行补泻的医者,往往会坐失良机,这就好像扣在弓弦上的箭,到了应发的时候而没有发射出去一样,这样就只会白白耗损患者的血气而终究达不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黃帝內經]----- 【灵枢】小针解第三 3
【原文】: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筆記】本段解释针刺治疗中"气机"往来的重要性,了解了就能够及时把握最适当的时机进行针刺。经气已去时,其脉中之气虚而小,小的叫做逆。经气渐来时,则形气平和,平和的叫做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的意思,是说倘若明了了气机的逆顺关系,就可以毫无疑问地选取适当的穴位,大胆决定治疗措施。"迎而夺之"的意思,就是说根据经气的运行走向,迎其来势而进针,这是泻法。"追而济之"的意思,就是说循着经气运行走向的去势进针,这是补法。
[黃帝內經]----- 【灵枢】小针解第三 4
【原文】: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1]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2]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筆記】气口其位置相当于手太阴肺经的经渠穴和太渊穴之间的部位。肺主气,气之盛衰反映于此,故称气口。又因两穴之间相距一寸有余,所以又名寸口,是诊脉的部位。所谓"虚则实之"的意思,就是说当寸口部位上出现虚弱的脉象时,就应当用补的针法,以充实正气。寸口出现满盛的脉象时,应当用泻的针法,以泻除邪气。用泻血法来排除血脉中郁积已久的病邪。如果有病邪亢盛的,就应该采用泻法,使邪气随针外泄。徐缓进针而疾速出针,这属于补法,能够补益正气。疾速进针而徐缓出针,这属于泻法,能够泄除邪气。所谓虚与实,指的是针下有得气感的属于正气实,针下没有得气感的就属于正气虚。必须根据各条经脉的虚实以及邪气已退还是邪气尚存的情况,来决定针刺补泻的先后顺序。
[黃帝內經]----- 【灵枢】小针解第三 5
【原文】: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1]然不复也。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阳者狂,正言也。
【筆記】本段解释不同的邪气侵及人体不同的部位,针刺当取不同的经脉。
不同的邪气侵入人体,侵犯的部位也不同,1、风寒外邪侵袭人体,大多先在头部发病,所以说邪气在上。2、人食水谷,都是先入于胃,胃消化水谷,再经脾的吸收和运化,将其中的精气上输于肺,并借着肺气的分布输送而供应全身,而其中的浊物废料,则流于肠胃,通过大小肠排出体外。如果不能适应寒温变化,饮食没有节制,就会影响到消化、吸收和排泄的作用而导致肠胃发生疾病,所以说浊气在中。3、"清气在下"的意思,就是说清冷潮湿的地气侵袭人体,大多先从足部开始发病,所以说清气在下。
邪气侵袭人体上部,在头部发病时,应根据外邪所侵入的经脉而在头部取穴,使邪气随针外泄。若欲使滞留在肠胃中浊气外出,就应取用中土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土经土穴)进行治疗。邪气在表浅部位的疾病,不应当深刺,如误用深刺,反会使在表之邪气随针内陷而深人体内,所以说"反沉"。皮、肉、筋、脉各有一定的部位,各个部位都属于一定的经络,这些部位都是经络出现证候及主治的所在。病在内脏而使五脏之气不足的,反而用针在五脏的.各条阴经上,采用泻法猛泻其气,就会使五脏之气泄尽而造成死亡。不问虚实,就在六腑的三阳经上尽泻其气,就会使病人形体衰败而不易恢复。如果取尺泽之寸的动脉,即肘上三寸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五脏的阴气出于此),连泻五次,就会使五脏阴气泄尽而死亡。如果误泻了三阳经的正气,就会令阳气耗散而使人发狂。以上这些针刺禁忌都是对医者的郑重告诫,切不可漠视之。
[黃帝內經]----- 【灵枢】小针解第三 6
【原文】: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1]之风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筆記】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和眼睛的变化,诊察尺脉和寸口脉的小大、缓急、滑涩,来确切地诊断出是哪种病变。了解疾病是由四时八节的贼风(虚邪),还是由因用力劳累后腠理开泄而遭受的风邪(正邪)所引起的。针刺施用补泻手法时,下针后必须要使针下得气,使气机平调之后,才可以出针。运针调气的主要关键在于要始终专心一意。周身三百六十五穴,都是络脉将经脉之中的气血渗濡灌注到全身筋骨皮肉各部去的通会之处。
[1]虚邪与正邪《素问•八正神明论》说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即四时八节之时乘虚而侵人人体的贼风,叫做虚邪。因用力汗出,腠理开泄而遭受的风邪,叫做正邪。
【原文】: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1]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筆記】本段解释有关误治后导致"重竭"和"逆厥"的内容。
【注释】[1]脉口就是指诊脉的部位,也叫气口、寸口。因肺朝百脉,脉之大者会聚于此,故称脉口。
五脏在内的精气已经竭绝,而在脉口即微弱无根、按之欲无的,是属于肾虚、髓竭、精伤等内绝的阴虚证,治疗时理应补其阴精,但若在针刺时反而取用其外在病所之处的腧穴及阳经的合穴,并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在外的阳气,就会愈益其阳而愈损其阴,使内竭之五脏精气愈竭,如此,已经耗竭的五脏精气再经损耗,就必然会导致死亡。在临死时,因其脏气已经耗竭而虚脱,阴不生阳,无气以动,所以其表现出的病象是安静的。五脏在外的精气已经竭绝,而在脉口出现微弱脉象,轻取似无的,是属于阳气衰绝的重症,治疗时理应补其阳气,但若在针刺时反而取用了四肢末梢部位的输穴,并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在内的阴气,就会使阴气更盛,阴气盛就会使已经虚衰的阳气内人而愈发衰竭,阳气内陷就会发生阴阳逆乱的厥逆病证,发生厥逆就必然会导致死亡。在临死时,因阳并于阴,阴气有余,阴阳逆乱,所以有烦躁的表现。只有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于目,才能使目光有神、目睛的色泽明润。目睛的色泽鲜明,则其所发出的声音也必然洪亮。
[黃帝內經]-----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1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筆記】外邪伤人,大多数会侵袭人体的上部。上半身发病的,是受了风寒等外邪侵袭所致;下半身发病的,是受湿邪侵袭所致。——风邪伤人时多伤于上部,这个我们在生活中也都有体会,比如洗澡后,头发未干又遇上刮风的天气,就容易犯头疼病。而湿邪就不同了,因为湿性重浊粘滞,侵犯人体后就会表现在人体的下部,生活中常见的有双脚水肿的情况。一般的规律如此, 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邪气的传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说:外邪侵袭人体,没有固定的部位。外邪侵袭阴经,会流传到属阳的六腑;外邪侵袭阳经,会流传到本条经脉循行的通路上发病。
【原文】: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筆記】阴经和阳经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它们在人体的上部或下部相交接,经络之间彼此贯通,好像圆环一样没有端点,循环往复。外邪侵袭人体,有的侵入阴经,有的侵入阳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固定的部位,手足三阳经的会合之处,都聚集在头面部。邪气侵袭人体,往往是在人体有虚可乘的时候,如人劳累过度,或者因吃饭而出汗以致腠理开泄,就容易被邪气侵袭。邪气侵袭面部,就由此下行到足阳明胃经;邪气侵袭项部,就由此下行到足太阳膀胱经;邪气侵袭颊部,就由此下行到足少阳胆经。如果外邪直接侵袭前面的胸部、后面的脊背以及两侧的胁肋部,也会分别下行到上述的三阳经,并在这些经络上发病。
【原文】: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 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筆記】外邪侵袭阴经,常常从手臂或小腿的内侧开始。因为手臂和小腿的内侧皮肤较浅薄,肌肉也比较柔润,所以全身各处同样受到风邪侵袭,而这些部位却最容易受到伤害。如果邪气侵袭阳经,会直接在本经上发病;而邪气侵入阴经,如果五脏之气充实,邪气会传到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而发病。
虚邪侵袭人体,病人会有恶寒颤栗的病象。正邪侵袭人体,发病比较轻微,刚开始会表现在气色上和正常人有所不同,而身体上没有什么感觉,好像有病,又好像没病,好像病邪已经消失,又好像能感受到病邪的存在,表面上有一些病象表现出来, 但又好像毫无形迹,所以说不容易知道它的病情。——什么是正邪? 就是指正常的自然气候,本来正常气候是不会使人生病的,可是如果是在人体劳累出汗的时候侵入人体,也会造成人体的不适,不过不会导致什么严重的病,所以称为“正邪”。与正邪相对的是“虚邪”,也就是虚邪贼风,虚邪是指四时不正常的邪气,虚邪导致的疾病就比较严重了。
【原文】: “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阶,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基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筆記】怎样才能诊断脏腑的疾病?观察面色、切寸口脉和观察尺肤三者相配合进行诊断的方法。
五脏之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六种脉象分别对应的病症。以心脉为例:
心脉很急的,会见到手足抽搐;心脉微急的,会见到心痛而牵引后背,饮食不下。心脉很缓的,会神散而狂笑不休;心脉微缓的,是气血凝滞成形、伏于心胸之下而发生的伏梁病,会出现滞塞感或上或下,能升能降,有时会发生唾血。心脉很大的,喉中会感觉有物阻塞;心脉微大的,会发生心痹病,心痛牵引肩背,并常常流
泪。心脉很小的,会感觉呃逆时作;心脉微小的,多食善饥的消瘅病。心脉很滑的,血热而燥,会经常口渴;心脉微滑的,会出现热在于下的心疝,并牵引肚脐周围疼痛,并且会有少腹部的肠鸣。心脉很涩的,会发生喑哑而不能说话;心脉微涩的,会出现血溢、四肢逆厥、耳鸣以及癫疾等头部疾病。
【原文】: “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筆記】岐伯还对肺、肝、脾、肾的六种脉象对应的病症——做了分析。总的来说:凡是脉象急的大多是寒性病;脉象缓的大多是热性病;脉象大的病证,多属气有余而血不足;脉象小的病证,多属气血都不足;脉象滑的病证,多属于阳气盛实而微有热;脉象涩的病证,多属血有余阳气不足而微有寒。
【原文】: “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写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筆記】本段是对疾病的针刺治疗问题。比如对六种脉象对应的疾病应该怎样针刺治疗,脉象急的病证时,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在针刺治疗脉象缓的病证时,要浅刺并迅速出针,从而使热邪随针外泄;在针刺治疗脉象大的病证时,要微泻其气,但不能出血;在针刺治疗脉象滑的病证时,进针后要迅速出针,且进针也要较浅,以疏泄体表的阳气而宣散热邪;在针刺治疗脉象涩的病证时,针刺必须刺中病人的经脉,并且随着经气的运行方向行针,还要长时间留针,在针刺前先按摩经脉的循行通路,使其气血流通从而有利于经气的运行,出针后,更要迅速地按揉针孔,不使其出血,这样可使经脉中的气血调和。至于各种脉象小的病证,因其阳虚阴弱,气血都不足,所以不适宜用针法治疗,应使用甘药来进行调治。
【原文】: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必中气穴,无中肉节”
【筆記】这一段提出来一个对脏腑疾病应该选用什么穴位针刺的重要方法:就是说五输穴中的荥穴、输穴适合治疗体表和经脉上的病变;合穴适合治疗内腑的病变。因为荥穴、输穴是五输穴中的第二、第三个穴位,脉气比较浮;合穴是五输穴中的最后一个穴位, 脉气比较深。所以六腑疾病多“取之于合”。“合治内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针刺选穴的方法。胃的合穴在足三里穴;大肠的合穴在巨虚上廉穴;小肠的合穴在巨虚下廉穴;三焦的合穴在委阳穴;膀胱的合穴在委中穴;胆的合穴在阳陵泉穴。
另外三个穴位上巨虚、下巨虚、委阳分别是手三阳经大肠、小肠、三焦的下合穴。这三个穴位虽然都是手阳经的下合穴,却都在足阳经上。这是因为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达的地方,而六腑之气除了灌注到自己所属的经脉以外,还会与足三阳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后岐伯强调针刺这些穴位,一定要刺中它们的穴位,不可刺到皮肉或骨节相连的地方。
[黃帝內經]----- 【灵枢】根结第五 1
★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鍼道咸絕
九针刺要的关键在于知道经脉根结的道理,这样针刺原则就可以一说就明白,如不知道经脉根结的重要性,那针刺的处理就等于绝灭。根结是指各经脉循行的起始与终结位置。
★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太阳经好象人身外门的开关,阳明经阖好象人身外门的门扇,少阳经好象人身外门的枢杻。如果太阳之关失去功能,就会使肉节溃缓而发生暴病,所以诊治暴病,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渎”就是皮肉瘦小憔悴的意思。如果阳明经失去了阖的功能,阳气就会无所止息而发生痿病,所以诊治痿病,可取用足阳明胃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无所止息”,是说正气运行不畅,而邪气就留在里边了。如果少阳之枢失掉了功能,就会发生骨摇,不能在地上安然行走,所以诊治骨摇病,可取足少阳胆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骨摇”,就是骨节缓纵不收的意思。以上这些病,必须追究它的根源而予以治疗。
★ 太陰為開,厥陰為閤,少陰為樞
太阴好象人身内门的开关;厥阴在于人身,好象内门的门扇;少阴在于人身,好象内门的转枢。假如太阴主开的功能失常,就会使脾失去运化的能力,水谷无所转输,而发生膈塞、洞泄的病变。治疗膈塞、洞泄病,可取用足太阴脾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太阴经主开功能的失常,主要是由于气不足而导致发病的。假如厥阴主阖的功能失常,就会发生气机弛缓,导致多悲之病。治疗多悲之病,可取用足厥阴肝经穴,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假如少阴主枢的功能失常,就会发生肾脉结滞而下焦不通。治疗这种结滞不通的病,可取用足少阴肾经穴,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凡是经脉有结滞的,都应取用上法刺治。
★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藏之精
人的经脉运行全身,一日一夜五十周,循环五十次,以使五脏精气循环往来。如果太过或不及而不应此数的,就会生病,这叫做狂生。所说的五十营,是五脏都能受到精气的营养,这可以从切寸口脉象,计算脉搏次数,预知人的强弱。脉搏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的,说明五脏精气旺盛;脉动四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说明有一脏无气;脉动三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二脏无气;脉动二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三脏无气;脉动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四脏无气;脉动不满十次就歇止的,表明五脏精气不足,短期内就可能死亡。这是由于先通了经脉才能诊察得如此细致。所谓脉搏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是五脏正常的现象,由此可知五脏的精气。断定一个人短期内可能死亡,是依据脉象的忽快忽慢而言的。
★ 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
病有余的用泻法,病不足的用补法。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这是邪气胜于正气的表现,应当急用泻法以去其邪。形气有余,病气不足,这是外实内虚,应急用补法以扶其正。形气不足,病气不足,这是阴阳都不足了,不可用针刺治疗,若用针刺,就加重了它的不足,而导致阴阳竭、血气尽,五脏空虚,筋髓枯槁,老年人要死亡,壮年人也不易康复。如果形气有余,病气也有余,这是阴阳都有余,应当在去邪之后再调和虚实。
★ 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
用针的关键,在于懂得调和的道理。调合了阴阳,精气就可以充沛,形气合一,使神气内藏。高明的医生能够平气,一般的医生能够针刺后也许症状略有改善,但脉象不平,拙劣的医生则耗气危害生命。所以说用针不可不慎重,一定要审察五脏的变化,五脏之脉与病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情况,皮肤的柔粗情况,然后取用适当经穴针刺就可以了。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