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帝内经》中关于“针”的几点体会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一、如何把握“中”,调中、用中、致中、守中。
1、静。施针者先要静,寂然不动方能感而遂通,提高感受力,静定安虑得。静下来才能接近“中”的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下针前心尽量不要散乱,情绪要平和,哪怕病人是自己、是亲人,所有焦虑、担心、期待都是多余的,先接受疾病,病是果报,人与病本来共生共存。听到一学习同仁讲:不达中和不要下针。
2、无。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内针》中讲,专心名利,必无进益,误己误人。实在讲,疗效都不要去追求。三针老师讲明理必有疗效。学习内针就是修身,学针很多时候要先检讨自己,学针用针掺杂哪些名闻利养、贪嗔痴慢,妄念统统放下,无思也,无为也。
3、顺。顺就是随缘。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内针》讲不信者禁针,三针老师昨晚讲了信任和疗效关系。信为道源,内外形神都是一对阴阳。所以古人讲医不叩诊,佛家讲佛渡有缘人,即使是亲人,不信也不强求,不信也是我们自身能量不够,力微勿负重,言轻不劝人,待其接受认可后顺势而为。当然,如何通过有效的互动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也要努力尝试,但不能攀缘,是自寻烦恼。请三针老师看病,还未下针,病人说不定已经感觉好转了。境随心转,吾心即宇宙。
二、关于疗效。
1、形与神。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对于我们爱好者、自学者而言,“神”不可捉摸,只能先在“形”的层面花点功夫,内针在针刺的深浅、方向、补泻手法并不作过多的要求,于是我们往往就会在穴位、经络上尝试,效果很难出来。昨天三针老师,再次强调了导引对于内针的重要,阴阳的调和50%要依靠导引。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交感作用是疗效的源泉,君火以明。
2、主与支。病人症状在用针好转后会出现反复,三针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往往治理了支流,但主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必然又污染了支流。我们的体质、心性、情绪、心境、习惯、环境等等,都是调理的因素。内针是调人,其实中医就是调人。气血旺盛的人更容易通过见效,而气血衰弱的病人相对见效慢,病症容易反复。
3、进与退。中医用药会有排病的瞑眩反应,内针也是,在我们身体好转、疾病退去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外症状,就像潮水退去后石头甚至垃圾都露出来了,或者按照陈玉琴老师讲法,身体好转具备了对疾病自我调理的条件,好像我们清理家里的下水道,在清理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的垃圾死角。有的症状出现就是疗效。
自学内针以来,感觉效果始终没有出来。佛家要修习闻、思、修三慧,关键在修,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