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筋第十三 笔记
《灵枢.经筋》全面记载了12经筋的分布与其症候 。古人在医疗实践中观察 到 人体的筋肉等组织是互相联系的 ,当其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抽搐,转筋等现象 ,往往与十二经脉分布的路线相一致。
十二经筋,是指为十二经脉所联系的筋肉系统。“筋”,就是现在所称的“肌肉”,旧称“筋肉”;其附着于骨的部分则称“腱”。经筋,就是筋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这是古人对经络系统与筋肉等关系的具体论述。
由于经筋是由筋肉组成,主要对关节屈伸和肢体运动起作用,因此其表现的症候,主要表现在运动方面。
《灵枢.经筋》提到手阳明经病候:“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十二经筋,是指为十二经脉所联系的筋肉系统。“筋”,就是现在所称的“肌肉”,旧称“筋肉”;其附着于骨的部分则称“腱”。
经筋,就是筋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这是古人对经络系统与筋肉等关系的具体论述。由于经筋是由筋肉组成,主要对关节屈伸和肢体运动起作用,因此其表现的症候,主要表现在运动方面。
《灵枢.经筋》日:“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说明经筋的病理变化总不外筋急与筋纵两个方面。
筋急证:主要表现为肌筋疼痛及运动障碍。凡人体筋肉组织发生病变,以疼痛及运动障碍为主症者,皆可辨为筋急证。多以肌筋的疼痛、肿胀、扭转、拘座引制强百乃兰节活动不利等为表现症状。
筋纵证:筋纵主要表现为肌筋松弛乏力不收、痿废不用等。《灵枢.经筋》所论十二经筋病候大多是有关筋急者,仅在足阳明、足厥阴经筋病候中对筋纵有所论及。
《素问.调经论》指出:‘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
因此,治疗筋病除了局部选穴外,还可按经络循行选用适当的远道穴,或采用体应针法之以筋治筋,效果较好。
关于针刺方法,可用《灵枢.官针》五刺中的“关刺”法(即刺关节附近的肌腱):“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即刺在筋上,如刺人膀胱经的昆仑穴后脚跟的两条大筋上便是;
另十二刺中有“恢刺”,《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即是刺在筋旁,如尺泽穴位于大筋旁贴筋刺人尺泽穴,可治全身拘急挛缩的病变,治疗五十肩之肩臂强硬不举,治疗手掌挛缩不伸,都甚为有效,治半身不遂也极为常用。
雅2-班 王世明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