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 课前作业

精一书院217临1班 赖增烽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凡用鍼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临床观察】:曾经在为一位急性腰扭伤的病人使用倪师的扭伤穴 手三里穴时,逆着经络的循行方向进针,进针得气后用泄法,患者述说感觉腰部出现一阵清凉感,马上感觉腰部轻松了许多。

 

《灵枢》 本输第二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

【体悟】:在运用针刺治病时,要顺应一年四季不同的节气,气候的寒热温凉,经气应于四时气候的流注部位,采取不同的针刺手法与穴组进行治疗。

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体悟】:在临床中治疗肢体痉挛的病患,可让病患采用站立姿势,这样针刺后症状能迅速缓解。在治疗四肢偏瘫的病患可让病患躺于病床伸展四肢后再进行针刺,这样可使气血的运行畅通而立即感觉肢体轻快。

 

《灵枢》 小针解第三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寫也

【体悟】:高明的医生在接诊病患时,会通过四诊合参收集病患的病情资料,再通过辩证,从而辨别病患的气血虚实,分别采用补法和泻法进行治疗。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鍼之徐疾也。

【体悟】:高明的医生会通过腧穴表现出来的体征,从而得知患者经气的虚实,而正确的运用徐疾补泻的手法。


 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鍼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体悟】:穴位中气血活动的变化是很微妙的,当针下得气时要仔细感觉气的往来情况,只有这样才不会错过运用手法的时机。

 

迎而奪之者,寫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体悟】:针刺时逆着经气的走向进针为泻法,顺着经气的走向进针为补法。

 

《灵枢》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諸陽之會,皆在于面

【体悟】:头面为诸阳之会,所以人体在寒冷的季节头部都可以露出在外。

 

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藏。故邪入于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府

【体悟】如果人体感受了风邪,却不一定会影响到五脏的功能,如果五脏的气血充实即使外邪侵入,也不能够停留,而只能从五脏退还至六腑。

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体悟】:望而知之谓之明;切而知之谓之神;问而知之谓之工。临床上每位中医师的治病水平都有高低之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治病效果达不到预想的目标时,就要更努力的去学习,让自己的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

 

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体悟】:我们现代临床上的中医师都应该要掌握好望 闻 问 切四诊的本领,当临床时某一诊法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时,可以从其他诊法互参,或者说已经能明确做出诊断,再次用其余的诊法来验证你的诊断是否正确,尽量做到不误诊 误治的情况。临床用药效果明显,这样才能称为上工。

 

《灵枢》根结第五

 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鍼道咸絕

【体悟】:临床在为病患施用针刺治疗时,我们医生要能够懂得经络的循行部位,从哪个穴位出来,又在哪个穴位与下一条经脉交接,现在的很多针灸医生不明白经脉终始的含义,只知道哪里痛扎哪里,根本没经过辩证论治选方用穴,这样临床效果往往都很不理想。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体悟】:如果临床中遇到一些久患风湿痹痛的患者,长时间不能治愈的,可以在局部有淤血的地方进行放血治疗。

 

 《灵枢》官针第七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鍼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

【体悟】:如果针刺的部位肌肉较丰厚,穴位较深,例如针刺环跳穴时,针刺时要轻轻的进入而长时间的留针,以此疏导孔中的脉气。

 

《灵枢》本神第八

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体悟】:懂得养生的人,会顺应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过于喜怒,作息规律,阴阳调和,这样才不会受到病邪的侵袭,才能益寿延年。

 

《灵枢》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藏為紀,陰陽定矣

 【体悟】:想要学好针刺的本领,就要深入学习《终始》这一篇,因为针刺的法则都在这一篇。

 

《灵枢》经脉第十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体悟】:循行与全身的经脉不但能运行气血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濡养全身,而且还可以通过经脉气血的虚实来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判断疾病的预后等。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灵枢》经别第十一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

 【体悟】:十二经脉在人体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现在很多临床中医师都只学了个基础,很多都不太精,所以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想要学的精通,还是要深入的去研究学习。

 

 《灵枢》经水第十二

五藏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体悟】:主要说明五脏、六腑、经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体悟】:医生在为病人诊治疾病时一定要认真细致,通过对病人细致的诊查后才能辨别出病患的体质,病性的寒热,气血的盛衰,最后才能作出适当的治疗方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称得上是因人制宜,方后才能称为良医。

 

《灵枢》经筋第十三

 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体悟】:说明火针的使用原则及取穴部位。

 

《灵枢》骨度第十四

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

【体悟】:人体经脉的长短,是由人体骨度的长短所决定的。

 

《灵枢》五十营第十五

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体悟】:只有人体的经脉通畅,经气运行正常,人才能享尽天年。

 

《灵枢》营气第十六

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

【体悟】:说明营气的生成与循行路径。

 

《灵枢》脉度第十七

 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体悟】:十二经脉是正经,循行为里,经脉分支出来起联络作用的为络脉,一共有十五条,络脉别出的细小分支叫孙络。

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体悟】:脉气不能太盛也不能太虚,邪气盛就用放血的方法快速祛除邪气,脉气虚则服用药物来调补。

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

【体悟】:主要说明五脏精气的盛衰与七窍的关系。

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合則留為癰

【体悟】:人体是属于一个整体,只要某一功能失调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譬如:五脏功能失调,与其对应的七窍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六腑的功能失调邪气就会滞留而生痈。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体悟】:分析营气与卫气的生成以及其循行的路径。

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体悟】:说明人体只有经络通畅,白天才能精力充沛,夜晚才能睡的安稳。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体悟】:说明一旦经络之气不能正常循行,白天就会无精打采,夜晚就不能很好的入睡。

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体悟】:说明上 中 下三焦的功能。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

【体悟】:本条文主要说明:望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通过望诊就可以得知病人正气的有无、疾病的恢复情况等。        

 

《灵枢》五邪第二十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

【体悟】:当邪气侵入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时临床上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体征,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从而做出临床诊断,确定治法。

 

《灵枢》寒热病二十一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

【体悟】:临床运用针刺治疗时要根据当令的季节、时令为取穴标准,不同的穴位有其不同的治疗范围,不能混淆。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慪,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体悟】:使用针刺的方法不得当对人体会造成损害。

 

《灵枢》热病第二十三

病先起于陽,復入于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

【体悟】:在治疗中风偏瘫的病患时,要分中经络与中脏腑的不同,中经络时要先取阳经而后取阴经,而且还应该浅刺。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体悟】:临床在治疗热病时,可以通过患者的汗出情况与脉象的强弱,即可判断病症的顺逆。

 

《灵枢》病本第二十五

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為獨行

【体悟】:临床治病时要详细的分析病患病情的轻重,而采用适当的治法,对于病情较轻的可以标本兼治,对于病情较重的先单治标或单治本。

 

《灵枢》周痹第二十七

故刺痺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瘈堅轉引而行之。

【体悟】:临床治疗周痹时,要顺着经脉的方向进针,同时还要通过按诊确定病性的虚实,经络是否有瘀血或血虚等情况依据症状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配合热烫法进行治疗。如果出现牵引作疼,筋脉拘急可以使用导引的方法。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敗,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

【体悟】:临床上疾病的发生,大多由于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和生活无规律等造成体内的平衡失去正常的运行而成。

 

《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

【体悟】:主要论述临床治病首先要问清楚病人的生活习惯,个人喜好,只有了解了发病原因,才能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人之情,莫不惡死而喜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体悟】:说明医者要加强对患者的说服工作,让患者配合医生来治疗,只有这样疾病才能得到康复。

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体悟】:临床治疗疾病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标本的急缓,而使用合适的治法。

 

 

《灵枢》決气第三十

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体悟】:说明精的生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体悟】:说明气的生成及其功能。

穀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体悟】:说明液的生成及其功能。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体悟】:说明血的生成。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体悟】:说明脉的功能。

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体悟】:说明六气有各自归属的脏器,它的功能是否正常都取决于脏器的功能,且六气都是由胃化生五谷精微所化生。

 

《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体悟】:说明食物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健康人如果七天都不进食就会导致内脏器官得不到营养物质而衰竭。

 

《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体悟】:说明人与自然界是相对应的,大自然有四海人体也会有相对应的人体四海。

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体悟】:只有人体四海功能正常,人体生命力才会旺盛否则就会减弱。所以生活中要调养好四海的功能。

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体悟】:临床中要了解四海输注的各个要穴,并进行调节,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这样就能使疾病康复否则疾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

 

《灵枢》五乱第三十四

 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体悟】:五行有相生相克的次序,四季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人体经脉气血与五行、四季相顺应,机体才会健康否则就会生病。

 

《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陰為藏,陽為府

【体悟】:临证时如果病人尺脉大而坚涩即为脏胀,寸脉大而坚涩即为腑胀。

 

 《灵枢》五窿津液别第三十六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体悟】:说明人体汗出的原理及人体受寒后肌肉疼痛产生的原因。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体悟】:说明天气寒冷时人体气、小便多形成的原因。

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

【体悟】:说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耳朵能听声音,眼睛能看物体,肺、肝、脾、肾的功能都受心的主宰。

 

《灵枢》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理

【体悟】:讲述五脏与寸口脉、五官之间的联系规律。五脏发生病变可以从脉相和五官表现出来,反之如果五官的五色出现异常就应该从内脏来调理。

 

《灵枢》逆顺肥廋第三十八

聖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

【体悟】:古代得道的圣人,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样才可以流传于后世。

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水清濁,行之逆順也。

【体悟】:说明临床治病时要掌握疾病的病性特点,学会因势利导。

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刺,淺刺而疾拔鍼,日再可也

【体悟】:临床中给婴儿扎针时要选用毫针浅刺而快出,一天可以针刺两次。

 

《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

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体悟】:临床在刺络放血时,病人刺络放出的血量较多,也不会引起虚弱,原因是放出的大多是邪气。

熱氣因于鍼,則鍼熱,熱則內著于鍼,故堅焉

【体悟】:分析临床中出现滞针的原因。

 

《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

受穀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

【体悟】:主要论述清气、浊气的生成及其内注的经脉。

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体悟】:论述清气、浊气的循行路径。临床中出现清气与浊气相互干扰时就会出现气乱。

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体悟】:讲述清气与浊气的性质。临床中由于浊气引起的病变,针刺时应当深刺而留针时间长,由于清气引起的病变应当浅刺而快速出针。当清气与浊气相互干扰产生病变时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调治。

 

《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

【体悟】:以天人相应的观点,论述了人体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足之三阳经为阴中之少阳,足之三阴经为阴中之太阴。手之三阳经为阳中之太阳,手之三阴经为阳中之少阴。

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体悟】:说明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感念,具有无限可分性。

 

《灵枢》病传第四十二

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

【体悟】:临床时要根据病患的病情选用适合的治疗方法,而不是把所以的治法都用上。

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畢將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

【体悟】:说明医学的道理,你领会了要领,到临床一看患者就会一目了然,如果弄不明白很难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中要理论结合临床,再用临床验证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并把这里经验所得写于书中,传于后世。

 

《灵枢》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氣淫于府,則有餘于外,不足于內;氣淫于藏,則有餘于內,不足于外

【体悟】:说明正常人体五脏六腑阴阳是平衡的,一旦外邪入侵人体,阴阳就会出现偏盛或偏衰的情况。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溫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

【体悟】:说明人体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外邪侵袭、性生活没有节制、情志刺激、以及饮食和生活起居失常等原因引起。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体悟】:说明人体阳气变化与四季变化是相对应的,把一天按照四季划分,早晨相当于春季,中午相当于夏季,傍晚相当于秋季,半夜相当于冬季。

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故命曰味主合

【体悟】:把人体五变 脏、色、时、音、味与五输穴井、荥、输、经、合联系起来用于临床治疗疾病。

 

《灵枢》外揣第四十五

夫九鍼者,小之則無內,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恍惚無竅,流溢無極

【体悟】:说明九针的理论非常的完善,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峰,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没有任何针刺理论能与之相比。

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

【体悟】:高明的医生能做到察外以知内,知内而测外,站在人体的外面就可以知晓人体内在的病变。

 

《灵枢》五变第四十六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

【体悟】:人体经常会发生疾病是因为人体之正气不足,邪气从骨节、皮肤、腠理等不坚固的部位侵入机体。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先立其年,以知其時。時高則起,時下則殆,雖不陷下,當年有沖道,其病必起

【体悟】:时令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体悟】:说明人体的血、气、精、神,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藏,外刺六府,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寫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体悟】:阐述了只有掌握经脉的循行规律及其与卫气的关系,方可实施针刺,这样才能治疗各种疾病的根本,病变才会停止。

 

《灵枢》五色第四十九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体悟】:说明颜面各部的名称,及其各部的形态,通过观察各部的外在表象正常与否,就能辨别出人体寿命的长短。

 

《灵枢》论勇第五十

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

【体悟】:说明风邪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夹杂不同的时邪。

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厚,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

【体悟】:阐述忍痛与否不是勇怯的本质区别,勇怯的根本是在于内脏生理功能强弱的不同,其中又主要决定于肝胆的坚或脆。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

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体悟】:临床治病规则,实则泄之,虚则补之。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其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体悟】:阐述临床用灸法进行补泄时的操作方法。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体悟】:论述五脏的功能特点。

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体悟】:论述六腑的功能特点。

 

《灵枢》论痛第五十三

 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体悟】:说明人体阳气的虚实对疾病的恢复起主宰的作用。

 

《灵枢》天年第五十四

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体悟】:强调了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具备有”神“的存在。

 

《灵枢》逆顺第五十万

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

【体悟】:说明气行的逆顺与自然界的阴阳、四季、五行规律相对应。病人脉象的盛衰可以反应气血的虚实。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体悟】:强调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穀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稟氣於胃

【体悟】:阐述了胃的生理功能。

 

《灵枢》水胀第五十七

 膚脹鼓脹,可刺邪?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血絡也。

【体悟】:临床使用针刺治疗肤胀和鼓胀病的方法与原则。

 

《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

【体悟】:强调了人体会发生疾病都是有源由的,只是有的病因隐微不显,临床难以查知。

 

《灵枢》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

【体悟】:阐述卫气积聚于胸腹的取穴原则。

 

《灵枢》玉版第六十

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而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体悟】:阐述胃所化生的气血随着人体十二经脉运行,经脉又是联络五脏六腑的通道,如果在这些通道的要害部位使用逆着经气运行的方向进行针刺治疗,就会泻人体的真气导致人死亡。

 

《灵枢》动输第六十二

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尤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体悟】:阐述经脉血气运行转输的原理。

 

《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体悟】:说明人体过食五味会造成相应脏腑的损伤。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

【体悟】:阐述人的形体与肤色相称,人体才会拥有健康的体魄,否则就会生病。

 

《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鬚不生焉

【体悟】:阐述女性不生胡须的生理特点。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体悟】:论述疾病的病因及其损伤的部位。

 

《灵枢》行针第六十七

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鍼行;或氣與鍼相逢;或鍼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發鍼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

【体悟】:论述不同体质的人对针刺有不同反应。

 

《灵枢》上膈第六十八

 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 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体悟】:阐述使用温针治疗痈肿的方法,治疗同时需配合护理及服用药物。

 

《灵枢》忧患无言第六十九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舌者,聲音之機也。懸壅垂者,聲音之關者。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体悟】:阐述人体正常发音的机理。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于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体悟】:阐述人体不能正常入睡的病因、病机。

 

《灵枢》通天第七十二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体悟】:阐述阴阳和平类型人的特征。

 

《灵枢》官能第七十三

 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鍼,刺道畢矣。

【体悟】:叙述了临床中要了解疾病的标本、寒热、传变,这样治疗疾病才不会使疾病转趋危殆。若能掌握九针的不同性能,才能做到根据病选针,因证施治。

 

《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体悟】:主要讲述了观察眼睛的颜色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蒙者,刺府俞,去府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俞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体悟】:简述了刺五节针法。

 

《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

 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

【体悟】:简述针刺用泻法与补法的时机。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体悟】:讲述太一移居九宫的顺序以及相应的日期。

 

《灵枢》九针第七十八

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 ,九以法野。

【体悟】:阐述了九的含义,进而提出了九针与天地、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配合的问题。

 

《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

 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焉

【体悟】:说明风府是邪气容易入侵的部位。

 

《灵枢》大惑论第八十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体悟】:阐述人体发生迷惑眩晕的机理。

 

《灵枢》痈疽第八十一

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藏不為傷,故命曰癰

【体悟】:论述痈形成的病因、病机。

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藏,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体悟】:论述疽形成的病因、病机。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