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论

 

痹症病因和分类

痹症是指:身体受病邪侵袭,肢体关节或肌肉等产生酸痛,麻木,屈伸不及利等症状。(多发于老年人身上)

 

病因:正气不足,邪气入体(风、寒、湿、热)致经络闭塞气血不调。

 

痹症是风、寒、湿、热、等其中几种病邪混杂而成,可分为四类:

 

1.风痹(轻):风邪偏胜者,特征是 痛点不固定,会跑来跑去,又称为“行痹”。

 

2.寒痹:为寒邪偏胜者,特征是 疼痛剧烈,遇冷加重,遇热则缓解,又称为“痛痹”。

 

3.湿痹:为湿邪偏胜者,特征是 肢体关节伴有沉重和麻木感,又称为“(著)着痹”。

 

4.热痹(重):为热邪偏胜者,特征是 关节会红肿发热,肿大变形屈伸不利,活动受阻,例如痛风。

 

-梁玉清-广东广州(精一书院)

 

素问_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

遇此者为骨痹

遇此者为筋痹

遇此者为脉痹

至阴遇此着为肌痹

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则神藏,则消亡。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

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淫气遗溺,痹聚在肾;

淫气乏竭,痹聚在肝;

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寒气多也,有也。

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

在于

在于血凝而不流

在于屈不伸

在于不仁

在于

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