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课《龚廷贤先生学思研究》
1:这几本书都有讨论到的症状有53例,如下:
中暑,乳病,五疸,健忘,伤食,伤寒,口舌,吞酸,咳嗽,大便闭,妊娠,小便闭,带下,折伤,杖疮,杨梅疮,水肿,泄泻,消渴,牙齿,产后,产育,疔疮,疥疮,痔漏,痞满,痢疾,疟疾,瘰疬,癫风,癣疮,癫狂,眩晕,眼目,破伤风,积聚,结核,经闭,反胃,肋痛,脱肛,腰痛,脚气,腹痛,臁疮,诸气,诸疮,诸虫,遗精,金疮,头痛,须发,鼻病
2:这几本书都有的症状,比方说:中暑
《万病回春》
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脈證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
中暑中陽,皆熱症也,動而得之謂中熱,靜而得之謂中暑,乃夏火之氣也。吐瀉或嘔噦躁悶,重則熱極而昏不省人事,
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並治。若卒中昏冒倒僕、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溺,此為暑風,不可作風治之。
方子:香藿汤,人参白虎汤,人参败毒散,五苓散,藿香正气散等。
《寿世保元》
於深堂大廈而得病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戰而急。肢節痛而心煩。肌膚大熱無汗。
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气
暑者。天地炎熱之氣。中之多成吐瀉。身熱頭痛煩渴。甚則昏迷不知人事。如遇是病。切不可飲以冷水
一論傷暑。則脈虛而身熱。口燥咽乾。或吐或瀉。或背惡寒者。蓋暑傷心。心不受邪。則包絡受之。包絡相火。以火助火。則熱盛而昏不醒也。大抵清心利小便為主。
方子:香藿饮,合二陈汤,五苓散,香藿解毒汤,人参解毒汤,清暑益气汤等。
《种杏仙方》
中暑中熱不相同,行人中熱在日中。避暑深堂名中暑,暑分寒熱不同攻
✎一方 治中暑身熱口渴,小便不利。用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各為細末,研勻。每服二三錢,不拘時,新汲水調服。
一方 治傷暑霍亂。一方 消暑止渴,生津液。一方 治中暑卒倒。
方子:香藿,扁豆,大蒜等
《鲁府禁方》
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治伏暑暍,變生諸症,頭疼壯熱似傷寒,寒熱往來似瘧疾,翻胃嘔吐似膈氣,大便下血似腸風,小便不利似淋瀝,飲食無度似消渴,四肢困倦似虛勞,眼睛黃赤似酒疸,遍身黃腫似食黄。
方子:天水丸,九似丸。
《古今医鉴》
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外證頭疼身熱,口乾煩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氣,背寒冷熱。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涎嘔逆,發黃生斑,皆是其症。又甚者,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獨旺,以致搐搦,不省人事,其脈虛浮。浮者風也,虛者暑也,俗曰暑風。
方子:黃連香薷飲加羌活,雙解散加香薷,人参白虎汤,五苓散等。
《云林神彀》
暑者,熱也。屬少陰君火。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中暑身煩熱,四肢沉困倦,此熱傷元氣,體虛多自汗。
中暑口乾燥,或吐或瀉。
方子:香藿散,清暑一元散,五苓散。
暂无回复